◎林文吉
俄羅斯自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已3年餘,戰爭持續進行中,烏軍堅守陣地力抗外敵,創下不少驚人戰果。在歐美國家的軍援下,烏克蘭的軍備能夠補給不斷,持續與俄軍對抗,除依靠國外供給外,烏克蘭自身的國防工業,亦在戰火下有效動員,維持生產供應前線,並加速研發新式裝備。且烏克蘭整體國防軍工生產早期即分散移轉,保持供應鏈體系完整,面對俄軍不斷攻擊,仍可完成最大限度的防禦和反擊。
擴大產能 強化歐美合作
烏克蘭自前蘇聯時期,即是國防工業大國,在航空太空、造船、機械製造和航空發動機領域,均居於領先地位。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許多軍工遺產,目前由「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Ukroboronprom)負責軍工生產,前身為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是專為生產和供應武器及軍事裝備製造商。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國防工業規模顯著擴大,目前約占武器供應量40%,並透過合資企業和合作夥伴關係,與西方國防廠商合作生產。
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業務包括武器、軍事和特殊裝備及彈藥研發、製造、銷售、維修,以及參與外國軍事技術合作。自今年起,公司化進程仍在繼續,下設數個部門:航空工業和飛機維修、精準武器和彈藥及裝甲車輛設備、工程和專用設備、造船和海洋設施,雷達、無線電通訊和防空系統。
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並積極爭取國際援助,包括技術轉移、共同生產和直接供應軍品,彌補自身生產能力不足;也與國外合作製造生產,戰前有俄羅斯,戰後則與歐美國家合作,包括美國、波蘭、丹麥、美國、法國等。
戰爭展開後,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負責維修和保養各式裝備,許多當年具備維修舊型俄製裝備的機工,將俄軍遺棄的裝甲車輛拖回,可立即修復改造供烏軍使用,可見國內累積不少軍工技術人員。旗下維札爾工廠生產R-360「海王星」飛彈,擊沉俄羅斯軍艦「莫斯科號」而聲名大噪。2023年3月15日,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在北約協助下,開始在境外生產用於烏克蘭俄製戰車125公厘滑膛砲彈。此外,還生產120公厘迫擊砲彈、122公厘和152公厘砲彈。戰爭期間俄軍也不斷攻擊這些軍工廠,生產基地不得不分散,以避免遭到破壞。波蘭國家國防公司與烏克蘭合作生產125公厘戰車砲彈,成為第2個幫助烏克蘭生產蘇聯時代砲彈的北約國家。
開戰至今,使用最多的裝備即是無人機,每日均大量消耗於戰場,因此亟需擴大生產以滿足需求。烏克蘭啟動「無人機大軍」計畫,並簡化採購流程,使無人機產量呈指數級增長。2024年已生產逾220萬架無人機,2025年目標提升至450萬架,以滿足前線作戰需求。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除生產基本型外,還不斷研發新機種,推出「戈爾利察」(Gorlytsa)多用途無人機系統和「幻影」(Phantom)多用途戰術無人駕駛飛機,另有新型無人長程武器「圓麵包」(Palyanytsya),航程可達750公里,飛行高度在15至500公尺之間,重量達320公斤,其中3分之1(100公斤)為彈頭。英國也與烏克蘭合作,在英國量產烏克蘭設計的「雷鳥」無人機,並將其銷往北約盟國,實現共同生產的模式。同時丹麥也在烏克蘭設立生產線,並率先投資烏克蘭國防企業。法國雷諾公司有意在烏克蘭設立無人機生產線,同時可為法軍提供寶貴的實戰經驗。
匯集民力 新創科技動能
烏克蘭除國家級軍工業全力生產外,民間的製造能力亦不容小覷,政府透過橫向式與民間創新能力連線,落實全民國防科技生產體系,快速成為無人機研發與應用的全球領先者,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無人機生產國之一。儘管軍事資源有限,透過民間新創力量、自主製造與AI軟體整合,成功製造數百萬架平價無人機,反制俄羅斯的軍事優勢。這些數量龐大的低成本、模組化的無人機,並非出自大型軍工企業,而是由數百家小型新創與民間團隊製造,以即時調整與部署,展現出更靈活、分散的軍武生產模式。民宅中的家庭工廠,可看見各年齡層的男女,以3班制生產線,源源不斷進行各式無人機零件組裝。開戰初期無人機生產家數僅4家,目前增加到500餘家,年產量已達500萬架,並透過供應鏈在地化與軍隊保持聯繫,根據前線需求進行性能更新,形成前所未見的國防新創動能。
民間力量產生無與倫比的成果,為戰場供應逾百種無人機,近期為降低干擾,烏克蘭已部署自製的光纖導引無人機、自動補給無人地面車輛,以及射程逾千公里的神風式無人機與海軍用無人機、無人艇,在克里米亞等戰場對俄軍船艦造成致命打擊。
串聯產業 軍武貢獻卓著
2023年4月26日由烏克蘭數位轉型部、國防部、武裝部隊總參謀部、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戰略工業部和烏克蘭經濟部,創立命為「Brave1」的生產平臺,主要聚集具有可用於國防生產的構想及發展的創新公司,該平臺將發明家與設計師、科學家、製造商和軍事單位串聯,獲得資助展開研發製造。這些項目涵蓋無人機(UAV)、無人地面車輛(UGV)、無人水下航行器(UUV)和無人水面載具(USV)等領域,以及機器人系統、態勢感知中心、人工智慧、衛星網路安全、網路資料、通訊系統等。以無人機為例,簡化流程,依照開源、去中心化、國際化、財務自主的原則,將全民兵工廠、戰鬥部隊、工程師、程式師、志願者、捐贈者、政府等連線(生產、實測、採購體系)全部搬到線上「軍用亞馬遜」。自2023年以來,已有1500多家國防科技公司3200多個開發專案加入「Brave1」,為前線軍工生產貢獻卓著。
基礎深厚 支撐防衛韌性
烏克蘭軍民合作的成果在近期國際軍備展覽會上展示,包括新型作戰模組,數位射控系統、KBA.118型60公厘迫擊砲,以及新型便攜式榴彈發射器、多管火箭發射系統、無人裝甲運兵車等新式裝備。今年9月2至5日間,在波蘭基爾塞貿易中心舉行「2025年國際防衛工業展」,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展示多款無人地面載具與無人機,充分展現在戰時仍能維持先進科技裝備的研發製造能量。同時我國也與烏克蘭等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分享經驗共創雙贏。
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已近4年,原本計畫快速進逼首都基輔,兵臨城下進行談判結束戰爭,始料未及烏國軍民堅決抵抗,全面動員,使俄軍不得不撤退,改變作戰軸心,以占領烏東地區為軍事目標。烏克蘭的軍備產製設施有若干程度破壞,導致生產能力受限暫停,但很快恢復生產,除有深厚的軍工基礎支撐,全民的參與也是關鍵力量,重點發展無人機、砲彈、防禦系統等關鍵武器裝備的生產與修復,其對國家安全展現的堅強防衛韌性,足為類似情況國家效法。
(作者為陸軍備役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