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孝煌
美國海軍日前向4家公司要求提供艦載自主作戰飛機的概念設計,包括諾斯洛普格魯曼、波音、通用原子及Anduril。洛克希德馬丁則負責發展無人機「共同控制」平臺,這顯示美海軍將加速推動艦載無人作戰飛機計畫。
美國空軍的「協同戰鬥航空器」(CCA)進展順利,美海軍已關注CCA計畫,並分析無人機有效酬載、感測器、任務系統等,海空軍正對CCA進行協調,制定任務計畫等通用標準。海軍的要求與空軍不同,希望成本更低,可消耗,只要能飛數百小時即可,數量更多、模組化、可互通互換、具備多功能,但前提要能在航空母艦上起降。
美海軍已掌握無人機航艦起降關鍵技術。2024年11月時,海軍與洛馬合作完成一項實驗,測試「無人艦載航空任務控制站」,這項關鍵技術可為推動海軍CCA計畫鋪路。海軍、空軍及陸戰隊也合作發展CCA通用控制架構及地面控制站,基於美國政府開放任務系統架構,可與第三方平臺整合,實現最佳共通性。
海軍加速推動CCA計畫被視為是呼應美國總統川普要求。川普在今年6月簽署命令,要求政府各部門提升無人機作戰能力,並採購、整合及使用美國製造的低成本、高性能無人機。部長赫格塞斯也簽署命令敦促戰爭部及各作戰司令部推進此一工作。
在此政策指導下,海軍將制定一項計畫,並設立主管機器人及自主系統的副助理部長、一個專案辦公室,以及一個專案採購主管。海軍研究、開發及採購部門將與陸戰隊、艦隊指揮官、海軍部長辦公室、系統司令部、專案辦公室、海軍研究發展單位等合作討論。海軍過去試圖將無人系統整合在艦隊中,現在則是集中在專案辦公室下,目標應是強化管理並增進效率。
海軍發展無人機計畫較空軍緩慢的原因之一,是航艦空間有限。海軍面臨機隊快速老化,新計畫如F/A-XX被擱置,擴大艦載機聯隊作戰範圍及規模的壓力持續增加,但艦載機聯隊規模存在巨大缺口,短期無法填補,無人機僅被視為是應急方案。面對中共長程武器威脅,航艦必須在更遠距離作戰,需要航程更長的作戰飛機。
海軍曾因某些因素限制長程有人攻擊機及無人機的發展,2013年成功展示X-47B的航艦起降能力,但卻放棄發展,後來轉而發展MQ-25無人空中加油機,預計在2026年進行航艦測試。
在新政策指導下,海軍正加速推動新計畫,包括模組化水面攻擊艇(MASC),航速可達25節,續航距離2500浬,同時也成立海軍快速能力辦公室,負責整合海軍及戰爭部其他無人系統及新技術項目,包括複製者計畫(Replicator)。海軍也將以MQ-25作為探路先鋒,研究執行長程打擊任務、或與陸戰隊合作,發展與F-35戰機進行有人—無人協同平臺的可能性,顯示艦載無人系統的未來潛力。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