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羅
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羅萊納州基蒂霍克以南6公里處,美國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首次飛上天空,讓人類飛行夢想成真。飛機發明後,也促使戰爭型態從平面邁向立體化。一戰前,飛機主要被用於偵察敵方陣地、觀察戰況,並投擲郵包訊息給地面部隊,也會利用低空飛行和投手榴彈等方式,對敵軍進行騷擾轟炸。進而飛行員開始使用手槍、步槍甚至機槍,互相射擊,近距離的空戰開始出現。
一戰時,各國積極發展專門用於空戰的戰鬥機,以執行對空作戰任務為主,機上通常配有中、大口徑機槍和炸彈。當時的空戰以目視為主,飛行員必須有極佳的視力來搜尋敵機,再以咬尾纏鬥的戰術擊落對方。隨著科技進步,戰鬥機不斷改良精進,二戰時東西方戰場已有各種先進戰機加入空戰,但仍以目視搜索敵機,或以無導引的火箭攻擊,雖然方式仍屬原始,但憑著高超戰技,造就出不少王牌飛行員。
有賴先進雷達導引
二戰後,戰機發展更為快速,噴射戰鬥機出現,速度驚人,再加上空對空飛彈的發明,空戰再邁向新紀元。但初始的飛彈為紅外線熱訊號導引,須由飛行員目視尋得敵機後,發射飛彈擊落對方。直到雷達導引飛彈出現,飛行員得擺脫目視,在機艙內控制或飛彈內置雷達,以主動或半主動方式攻擊敵機。精準導引飛彈的出現,使戰機的攻擊能力大幅提升,能夠不靠眼力,精確打擊目標。
而近代雷達科技發展快速,各型空中預警機與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問世,使視距外作戰成為主流。一般而言,視距外作戰(BVR)泛指空戰為主,即敵我雙方在可目視距離外開火接戰。執行視距外作戰時,傳統機槍、機砲、火箭已派不上用場,得靠紅外線光電(IR)、雷射、雷達慣性、資料鏈傳輸等方式,引導短、中、長程空對空飛彈命中目標。視距外作戰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戰機和飛彈性能。不過,在面對敵方來襲飛彈時,戰機自身的防禦、干擾措施也相當重要。因此,現階段空戰仍是矛與盾的競逐。
印巴空戰寫下交戰範例
今年4月間,印度、巴基斯坦邊界發生多名印度籍旅客在風景區遭武裝團體襲擊而喪生,因而爆發印、巴大規模空戰。雙方戰機均未飛越對方國界,以預警機及長程飛程彈導引擊落敵方,印巴均宣稱擊落對方多架戰機。據媒體報導,雙方派出上百架戰機和早期預警機對戰,交戰距離高達150公里,為視距外作戰範例。
印度空軍的法製飆風戰機配備Spectra整合電戰系統,達梭公司稱為「歐洲最先進的空戰自衛系統」,可在敵方雷達鎖定之初就發出警告,並自動進行電子反制或釋放干擾絲、熱焰彈等。但在巴基斯坦以地面雷達、防空系統、早期預警機、戰機的全方位偵測、開火、中繼導引、雙脈衝發動機末端點火加速等手段壓制下,雖未經證實,但據地面殘骸顯示,至少有1架印度飆風戰機遭擊落。
除印巴衝突外,今年6月烏軍SAAB-340早期預警機在距離300公里外偵測到俄軍Su-35S戰機,並用資料鏈引導F-16AM發射AIM-120C將其擊落。F-16AM其APG-66/V2都卜勒雷達偵測距離有限,但資料鏈和現有北約相同,可發射AIM-9X、AIM-120C等空對空飛彈,Su-35S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被擊落。
中長程空對空飛彈成關鍵
中長程空對空飛彈是視距外作戰的關鍵裝備,改變空戰模式,在戰機的雷達偵測範圍之外發動攻擊,可大幅提升戰術的靈活性與優勢。以先進的主動或半主動雷達導引,以及資料鏈進行彈道修正,飛行速度與機動性都非常高。目前以歐美製為主流,美國的AIM-120系列最為著名,1970年代末期研發,1991年服役,具A、B、C、D等4種型號,最新版本是AIM-120D-3,射程190公里,雙向數據鏈傳輸及第3方協同鎖定功能外,還換裝更先進的尋標器以及飛控軟體。AIM-120E則是正在開發中的新型飛彈,由雷神公司為美國空軍製造,將整合到F-22和F-35等先進戰機,並具備匿蹤能力等特性,已獲得美國空軍的合約進行研發。美國海軍最新部署的超遠程空對空飛彈AIM-174B,該飛彈是雷神公司基於「標準6型」(SM-6)防空飛彈開發的全新武器,射程達400公里。
歐洲以6國航太廠商所設立的MDBA集團研發的流星式飛彈備受青睞,彈體下方有2個不對稱的衝壓發動機的進氣道,以及彈體中段的2面飛行翼的設計,都是獨步創新設計。採用慣性導引、經由資料鏈進行中途修正導引,以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等多重導引方式,射程可達200公里。 瑞典、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與法國均有配備,將成為歐盟通用新一代中長程空對空飛彈。另外俄製R-37M據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快、射程最遠的空對空飛彈之一,速度可達6馬赫,射程約400公里。
遠攻武器升級屢創戰果
近年來,由於戰場生存性考量,空射型長程遠攻武器系統逐漸受到重視。這類武器系統是視距外作戰對地、海面攻擊利器,配備彈翼和發動機,投放後可長距離飛行並精準命中目標,大幅降低戰機被擊落的風險。此外,其彈頭也可依目標需求,配備高爆彈頭或集束彈藥,以增加摧毀效果。在烏克蘭反擊行動曾動用此類武器,包括俄軍重要將領、艦艇、軍火庫等目標遭擊殺摧毀。
長程遠攻武器以美製AGM-154A/B/C等最為暢銷,具備精度高、低成本的優勢,可由高空或低空投射,配備GPS、慣性導航系統,於預定導航點導引攻擊目標。由戰機以預先計畫模式將敵方資訊輸入,依靠飛彈本體感測器或友軍提供座標,更新目標資訊,飛行距離最遠可達130公里。另有ER增程型,加裝渦輪噴射發動機,射程大幅增加到555公里,AGM-154在「沙漠之狐行動」、「南方守望行動」、「持久自由行動」等任務實戰證驗成果優異,包括澳洲、芬蘭、希臘、波蘭、新加坡、土耳其採用。
美國空軍今年6月首度公開AGM-181長程遠攻武器系統,預計2030年取代波音製造的AGM-86B空射巡弋飛彈,可搭載升級版W80-4核彈,並以最新一代B-21轟炸機,以及全面升級的B-52轟炸機為載臺。
歐洲以德國和瑞典合製「金牛座」及英法合製「風暴之影」最受矚目,金牛座射程500公里,配備渦輪扇發動機提供動力,最高飛行速度達到1馬赫,可由龍捲風、F/A-18、F-15K、JAS 39與颱風等戰機掛載。風暴之影最大射程約250公里,穿透堅固的掩體和彈藥庫等目標,烏克蘭獲軍援創下不少戰果。視距外作戰已成為現代戰場重要戰術作為,將導入人工智慧(AI)自主系統,遠距作戰可即時識別安全飛行空域,降低飛行員風險,避開敵方反制,在戰鬥中提升勝率。(作者為軍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