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國家防災日」。猶記26年前的那個深夜,一場震央位於南投集集、規模7.3的強震無預警襲來,撼動了全臺灣;那一夜的恐懼與傷痛,至今仍是許多人心頭難以磨滅的記憶。「國家防災日」不僅是我們對於悲痛過往的反思與警惕,也是全民以「防患未然」思維,透過演練與準備,將災害衝擊降至最低的積極應對。近日臺灣周邊又有颱風生成,氣象署正密切關注動態。面對無法避免的天災,唯有將防災觀念融入日常,方能在危機來臨時,無畏無懼。
當「921大地震」發生時,其巨大的破壞力,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歷史與地貌。當時,人們在睡夢中被劇烈搖晃驚醒,無數家庭一夜之間破碎,各地通訊中斷、道路隆起、建築物崩塌,部分災區交通更是完全斷絕。然而,正是在那樣深層的黑暗與絕望中,臺灣社會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韌性。從民間自發性的搜救隊,到各國伸出的援助,見證了人性的光輝。而國軍官兵在第一時間,不待命令迅速出動,和上天爭取救災黃金救援時間的努力,也寫下許多感人篇章。
國軍官兵在「921大地震」發生後,不僅協助搶救傷患、開設野戰醫院,更肩負維持秩序、提供沐浴與心衛服務的重任,讓災區民眾能在最短時間內重返正常生活。這種「救災視同作戰」的精神,從此深植人心,也讓國人深信,任何危難發生之際,只要有國軍的迷彩身影在,就是安心的保證。
然而,近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然災害的威脅,不再只有單純的地震或颱風。處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時空背景下,極端氣候的威脅日益複雜,各地的強降雨、乾旱、土石流等,也都會對民生基礎設施構成嚴峻考驗。24年前的「納莉風災」,曾經造成臺北都會區大面積淹水與交通癱瘓,也深刻提醒我們,平日的災防演練與準備絕對不能輕忽。國家的安全,除了寄託於軍事力量的強大,更仰賴全社會各個環節的韌性。
這也正是總統賴清德自就任以來,一再提倡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核心精神。災害防範是場沒有旁觀者的總體戰,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規劃、軍方動員的迅速反應,更需要每一個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的無私參與。當我們在「國家防災日」進行各種演練時,訓練的不只是「趴下、掩護、穩住」的單純動作,更是在培養「臨事不亂,處變不驚」的公民素養。
誠如賴總統所言,透過一次次的演練,就能夠讓防災步驟成為生活習慣,將安全感內化為日常的一部分。從每一個小家庭的防災包準備、避難路線的規劃,到社區的互助網絡建立,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正是構築國家防衛韌性最牢固的基礎。
為了推廣此一理念,國防部近日推出的最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則是深具意義性的戰略傳播。這份手冊的修訂,跳脫了傳統軍事思維的框架,將「安全」的定義擴展至更廣泛的層面。不僅涵蓋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的應變指南,更將內容延伸至戰爭等複合式危機。手冊以更平易近人的語句和簡明的呈現方式,將複雜的防災知識系統化呈現給大眾。諸如防災必備清單、急難自救與協助他人的方法、如何辨識並應對假訊息,這些資訊不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攸關每個人生命安全的實用指引。放眼全球,瑞典、捷克、法國等國早已建立類似的全民危機應變指南,也證明了政府傾全力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是一項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作為,更是變動時代中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
從「921大地震」到「納莉風災」,再到近年頻繁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每一次的災害猶如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天災永遠無法完全避免,必須要提前做好萬全準備。凡事豫則立!只要我們充分準備,當災難來臨時,就能從容應對,更將形塑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強大信念。這種力量,根植於每一位國民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讓社會在面對各種外部衝擊時,能夠迅速自癒並且恢復正常運作。
綜言之,「國家防災日」的制訂,除了提醒我們不能淡忘悲痛的過往,也意在激勵國人,將居安思危的態度,轉化為行動的力量。軍民的密切合作,正是此一防災救護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說國軍「超前部署」的預置兵力,是天災中第一道堅實的防線。那麼,全民將防災意識內化為生活習慣,則是最關鍵的防護網。當軍民同心,將「有準備,更安全」視為共同的價值觀,我們一定能在不可預測的未來,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家園。至盼天佑臺灣,更企盼每個人都能成為這份守護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