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今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開幕,規模為歷屆最大,集結15國、490家廠商,展出超過1400個攤位,不僅展示技術深度,更在政策連動層面展現戰略格局與創新能量,吸引超過60國專業買主預先登記參觀,凸顯國際航太暨國防展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商機與潛力。
當前國際局勢日趨緊張,國防科技實力成為全球戰略競逐核心。本屆國際航太暨國防展主題聚焦「先進國防、永續飛行、韌性供應鏈、無人未來」4大主軸。「先進國防」匯集新世代軍事科技,包括電子戰、雷達、通訊加密等;「永續飛行」陳展航空領域的碳中和、節能減碳技術,如永續航空燃料、電動及氫能推進系統;「韌性供應鏈」借鑑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變化,促使航太、國防產業意識到供應鏈斷鏈的風險,因而置重點於自主製造及軍民雙用;「無人未來」則側重無人機、無人艦艇與無人地面載具。
國防部主責的國防館規劃聯合作戰武器裝備、無人載具、軍民通用科技及國軍人才招募等4展區,總計展出51項新式武器裝備。其中,特別展示對美軍購的M1A2T戰車、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以及國造「獵豹」105公厘輪型戰車,讓民眾近距離一睹國軍新式裝備,強化全民國防。而美、德、法、日、韓等15國,亦有許多知名廠商參展,展現國際航太與國防產業的高度參與;捷克館、美國館、德國館與波蘭館更以國家館形式亮相,聚焦先進防衛系統、無人載具應用與航太關鍵技術。
本土造船廠龍德、中信、台船等,今年首度參展,聚焦無人水面載具與艦艇系統整合,展示「國艦國造」能量與成績,代表我國在自主海防領域技術突破與發展。另空中、地面及水下則有「勁蜂Ⅰ、Ⅱ、Ⅲ及Ⅳ型攻擊無人機」、「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小型快速無人艇」、「水下自主無人多功能載具」等19項實體無人載具及「彈簧刀300、ALTIUS 600M無人機」模型,也同步亮相。當中,中科院展出自行研製的「快奇無人艇」為一大亮點,「快奇」於上月底舉行的「海空精準飛彈射擊」演練中,曾透過「無人艇發射無人機」創新戰術,成功命中靶艦。
在政府強化防衛韌性政策驅動下,多家民間廠商相繼投入國防科技研發,也在本屆國際航太暨國防展呈現研發成果,包括和美商合作共同開發智慧無人船市場、結合AI智慧通用型無人船系統,建立我國無人船自主研發能量;國內廠商也展示可在車輛或快艇移動中,自動起降的無人機平臺系統,具備多種尖端技術功能,可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維持穩定。
中科院為加速引進國外優質技術,建立自主研製國防韌性,在國際航太暨國防展中,與國外廠商簽署合作,包括向美國、加拿大廠商採購水下無人載具及無人機反制火箭彈,共同進行系統整合;並分別和4家美國廠商簽署備忘錄,進行無人機隊後續維持技術授權、無人艇智慧型海上自主避障及多用途運用構型共同開發和在地生產、軍購與國造防空飛彈系統整合方案合作開發、合作銷售中科院製「M60A3戰車射砲控及觀瞄系統」。
總統賴清德日前指出,政府已推動國防相關特別條例,立法院今年通過1500億元特別條例,國防部年底也將送交特別預算,發展不對稱戰略方案,兼顧對外軍購與國內國防製造,國防製造將讓我國的機械及基礎工業升級,增加在國際供應鏈競爭力。另強調,我國有能力發展無人機、機器人及水面與水下載具,應結合軍民用需求,創造更廣泛的市場應用,鼓勵產業及年輕人投入,讓國防科技成為新興產業重要支柱。
我國在發展智慧化國防科技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鏈完整,擁有充沛研發人才和技術能量。政府多年來所規劃「五大信賴產業」,已將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與次世代通訊,納入重點發展方向,此戰略布局旨在加速軍民科技整合,推動國防產業升級,同時強化我國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行政院日前更公布「AI新十大建設計畫」,將全力與世界接軌,鏈結尖端科技。
「國防自主政策」與「AI新十大建設」雙軸驅動,正引領我國從國造艦艇、監偵無人機、AI模組辨識系統,到地面接收站與衛星關鍵元件的全方位應用鏈,進行「政策—產業—應用」三位一體的國防科技布局,俾於低軌衛星、無人載具與AI防務應用快速崛起的浪潮中,憑藉研發實力與政策推動,加速國際鏈結,持續鞏固全球產業版圖地位,提升國家防衛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