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郵政歷史」常設展 見證歲月印記

發佈日期:2025/09/14 點閱:9
郵政博物館「郵政歷史」常設展,讓民眾了解國家郵政開辦、劉銘傳現代化郵政及軍郵等郵政發展與興革。(記者范瑜攝)郵政博物館「郵政歷史」常設展,讓民眾了解國家郵政開辦、劉銘傳現代化郵政及軍郵等郵政發展與興革。(記者范瑜攝)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為呈現郵政「傳遞」的歷史價值,郵政博物館3樓規劃「郵政歷史」常設展,以時間軸作為展示脈絡,分為「古代郵驛區」、「現代郵政區」、「軍郵區」及「郵遞之旅區」等展區,讓民眾循序漸進了解自周秦以來之郵驛體系與「置郵傳命」的意義,以及國家郵政開辦、劉銘傳現代化郵政及軍郵等郵政發展與興革。

呈現郵政演變 古今時空交錯

 郵政所承載的文化是多數人的生活記憶,郵政歷史最早在周朝之前,郵驛制度就已經存在,古代驛遞為軍政專用,未能澤被普羅大眾,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頒布《臺灣郵政條款》16條,將驛站改為郵站,開啟臺灣現代化郵政。

 為使民眾更了解臺灣的郵政歷史,展場中以豐富展品及文字,陳述郵政從古至今的演變與重要歷程,包含清代排單、清代火票歷史文物,古今郵用交通運輸工具和模型、郵筒、儲金登帳機、紙箱裝釘機、自動銷票機、郵用衡器及籃車等展示,呈現郵政發展的軌跡,並以多媒體影片,展現郵遞收攬、封發、運輸、投遞作業過程,以及郵政人員敬業樂業、使命必達的精神;還有中華郵政歷任首長、郵政博物館之父、各國郵筒藝術等多元介紹,完整呈現郵政歷史歲月。

陳展軍郵文物 別具時代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軍郵局曾是國軍單位之一,起源於民國2年,國軍為遠征蒙古,設立7處軍事郵遞所;臺灣光復後,45年12月15日在金門成立第一軍郵局,46年1月22日在馬祖成立第二軍郵局,功能包括傳遞作戰訊息、激勵官兵士氣、安定民心等;軍郵人員比照軍隊編制,並授予軍階,人員須接受軍事基本教練,嫻熟各種輕型武器射擊,必要時配合軍事作戰。

 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進步,軍郵局在96年1月1日走入歷史,保存至今的史料彌足珍貴,展場陳展的軍郵文物,包含軍郵計畫、軍郵郵票、軍郵法令輯要、抗戰期間軍郵古封、軍用證明書、軍用視察證、軍郵人員配件臂章及胸章,以及曾經歷「八二三戰役」,遭砲火轟炸且全臺僅存的郵箱及鏽蝕的砲彈,別具時代歷史意義,歡迎民眾踴躍觀展,細細品位郵政歷史的雋永文化。

展場規劃「古代郵驛區」、「現代郵政區」、「軍郵區」及「郵遞之旅區」等展區,讓民眾循序漸進了解郵政歷史。(記者范瑜攝)展場規劃「古代郵驛區」、「現代郵政區」、「軍郵區」及「郵遞之旅區」等展區,讓民眾循序漸進了解郵政歷史。(記者范瑜攝)
軍郵展區中,陳展包含軍郵計畫、軍郵郵票、抗戰期間軍郵古封、軍用證明書、軍用視察證等軍郵文物。(記者范瑜攝)軍郵展區中,陳展包含軍郵計畫、軍郵郵票、抗戰期間軍郵古封、軍用證明書、軍用視察證等軍郵文物。(記者范瑜攝)
軍郵局曾是國軍單位之一,軍郵人員比照軍隊編制,並授予軍階。(記者范瑜攝)軍郵局曾是國軍單位之一,軍郵人員比照軍隊編制,並授予軍階。(記者范瑜攝)
展場規劃以籃車結合展櫃,陳展郵用磅秤等豐富文物。(記者范瑜攝)展場規劃以籃車結合展櫃,陳展郵用磅秤等豐富文物。(記者范瑜攝)
展場中,陳展曾經歷「八二三戰役」,遭砲火轟炸且全臺僅存的郵箱及鏽蝕的砲彈。(記者范瑜攝)展場中,陳展曾經歷「八二三戰役」,遭砲火轟炸且全臺僅存的郵箱及鏽蝕的砲彈。(記者范瑜攝)
在展場中,民眾可近距離觀賞不同時代的郵筒。(記者范瑜攝)在展場中,民眾可近距離觀賞不同時代的郵筒。(記者范瑜攝)
現場展出古今郵用交通運輸工具,復古展品勾起許多人昔日的生活記憶。(記者范瑜攝)現場展出古今郵用交通運輸工具,復古展品勾起許多人昔日的生活記憶。(記者范瑜攝)
參觀資訊。參觀資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