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念慈
「九三軍人節」是屬於軍人榮耀的日子。民國三十五年,政府將九月三日訂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儘管陸軍、海軍、空軍、憲兵等不同軍種各有自己的節慶,但政府為增進國軍團結,特於四十四年將其改為「九三軍人節」,與「全民國防教育日」相互輝映,軍民一心,增添「九三」的光榮與意義。
特別的是,今年也是臺灣光復八十週年。
或許多數人已忘記,甚至並不熟悉這段血淚之路,但歷史會記得,那是全體軍民浴血奮戰,付出無數官兵、同胞傷亡的沉重代價,才換取了最終的勝利。之後臺灣逐步發展民主憲政制度、保障人民自由權利,建立了現今民主、多元、開放的文化環境;而這正是當年多少志士英勇奮戰,所打下的珍貴基礎。紀念此時,溫習歷史,是因為不論好壞,都已成為歲月的印記,唯有記憶著時代的每一步,了解自身的定位,方能昂首向前。
在戰時,無數國軍為正義事業而獻身,拋頭顱、灑熱血,化作霜雪中的點點紅梅;其艱苦讓人想起明朝將領戚繼光的〈望闕臺〉:「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詩中心頭血絕不只是人類體液,更是生命、情感、意志與忠貞之體現,光是說起「碧血丹心」、「丹誠赤如血」等詞彙,也會立即感到熱血澎湃。
而在承平年代,國軍依然以「捐血」的方式,具體展現「與民同在」。長期以來,國軍官兵總熱情響應「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善行,每當醫療單位的血庫存量不足時,就是國軍「揮灑熱血捐愛心」的時刻,而他們在軍人節前後,亦常自發性地捐血,以此慶祝節日並回饋社會;若有機會採訪捐血者,會發現那往往是休假中的國軍弟兄,問他們為何願意中斷假期,總會得到燦爛一笑:「這是我們軍人應該做的!」這讓我對軍人有了更深的欽敬,相信不管發生何事,國軍都在,且充滿了愛。
聽母親說,我在襁褓中生了一場病,當時醫院號召了現役軍人來捐血,一時間,診間湧動著許多年輕、充滿活力與善意的臉孔,為我慷慨挽袖;如此說來,我也是流著「鐵血與熱血」的孩子,雖不可能記得那些幫助過我的善心軍人,但他們給我的愛和溫度,始終在體內流淌著,唯有真摯地感激,並努力成為另一個付出者。
一年僅有一天軍人節,保家衛國卻是萬年大計。我們應當向守護國家的軍人致謝,感念他們永遠在第一線守護國人,執行國防、防疫和救災等任務;同時也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不論身在哪個領域,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深耕這塊土地,成為國軍最堅實的後援。軍愛民、民敬軍,軍民共同努力,一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這才是九三軍人節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