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50後恰到好處的交情最舒適

出刊日:2025/03/01 作者:文/李偉文 期數:424 點閱:82

文/李偉文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不過,關於幸福的研究也告訴我們,跟他人之間有意義的連結,也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最重要的來源。



 有沒有好朋友相伴,對於我們這一趟生命之旅是否美好,是關鍵性的決定因素,有時甚至比我們的配偶與家人還要重要。有人說,家庭會傷人,因為家人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交多少朋友,與朋友的關係,是我們可以主動創造的。



 喜歡他才跟他做朋友,不喜歡就不要跟他往來,所以跟朋友的關係應該是全然快樂的,所以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禮物。



 猶太教的塔木德經典中有一段話:「假設有10個人,其中1個人討厭你,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批評你,你也不喜歡他。有2個人跟你非常合得來,無論如何都會支持你,至於剩下七7個人,並不特別屬於那一邊,你的焦點會放在那個批評你的人?還是那2個喜歡你的人?」



 我們理智上知道,每個人時間有限,應該關注與回應那些喜歡我們的好朋友,但是在情感上,卻會被那些不友善的批評搞得很不開心。因此,要讓自己活得開心,就要把我們的關注與心力放在對的地方。



 有位作家曾經說過,得罪別人,也許很難做事,得罪自己就很難做人;在做事與做人之間,我選擇做人。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年輕時候的我們,為了生活、為了賺錢,在奔波、在應酬,沒有時間、心力去寂寞,去想到這些事情。只有年紀愈大才會體會到,有知心朋友,真的是很難得的事。而每個人若想要結交知心朋友,在年輕時就要慢慢認識一些志趣相投的友人,彼此一起成長,共享生活的點滴,友誼才會更顯得珍貴。



 不過,也不能只一味重視老朋友而輕忽新朋友。傅佩榮老師曾經有個評估標準。拿出紙筆,在左邊寫上最近這一年最常往來的朋友名單,列出排行榜前10位,然後在右邊,也就是名字後面標註這位朋友認識多少年了。如果整份名單沒有超過10年以上的朋友,表示自己喜新厭舊,無法長期與人交往;如果名單沒有最近3年內新認識的朋友,表示自己也許有點孤僻,把心門關上了。



 傅教授的建議是,最好的狀況,也許是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10位中有2、3位是過這個年數,同時也有2、3位是最近3年內認識的,其他總數的一半就在這之間。他認為,這樣才會有細水長流之感,並且具備開創的契機



 我覺得,在「50後」的生活中,最棒的朋友就是彼此相處很自在。而所謂自在的,就是你每天跟他一起吃飯也不會厭煩,兩人一起相坐無言也不會尷尬。當然,能夠經常相處的朋友也不能是那種整天埋怨批評的人,因為那種負面能量會耗掉年長者最珍貴的活力。



 因此,「50後」恰到好處的交情,是那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狀況。我覺得朋友是一輩子的,與其整天黏膩在一起,不如彼此留一些空間。相知相重、喜悅自在的友誼毋寧是比較「淡如水」的。



 一群彼此沒有工作上利害關係的好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當然,也會適時不斷有新的朋友加進來,這就是所謂的老幹新枝。



 當身旁有這麼一群人可以一起在人生路上同行,一起老去,應該是很幸福的,這樣的幸福很確定,也很讓人安心。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