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別小看無意識「偏心」孩子要的公平對待

出刊日:2025/01/08 作者:文/謝玲玉 期數:423 點閱:103

文/謝玲玉



小東向輔導老師訴苦,因為父母對姊姊的成績表現出偏愛。每當姊姊考試得高分,父母總是帶她慶祝,並在聚會中談及她的成就,但對小東的表現則反應冷淡。隨著時間過去,小東開始覺得自己比不上姊姊,認為自己「不夠好」,於是逐漸逃避學習,甚至與父母爭執不斷,對家庭也愈加疏離。



 小羽的媽媽對內向的她感到無奈,相比活潑的哥哥,媽媽更喜歡哥哥的社交表現,並對小羽的沉默感到焦急。這讓小羽逐漸退縮,甚至在社群平臺上透露自己覺得「不被家庭接受」。媽媽知道後大受打擊,卻不知該如何修復母女間的關係。



 家庭中因偏心而產生的親職教養問題,雖是敏感議題,卻對孩子的自尊、安全感與人際關係等影響深遠,而因為感到不公平衍生的爭執與衝突,也常常是父母頭痛的議題。



 偏心,可能表現在對特定孩子投入更多關注、提供更多資源等,可能源於父母個人經驗或文化背景等因素。這樣的差別對待會讓孩子產生不公平感,進而影響其自尊心和兄弟姊妹的情誼。對被偏愛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因為背負期待而產生壓力,甚至忽略培養同理心;對未被偏愛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環境容易使他們自我懷疑,甚至與家人疏離。



 要解決偏心問題,父母可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自我反省與公平鼓勵



 父母應定期反思自己是否對某個孩子表現出較多偏愛,並及時調整。毋須責備自己有「比較」的想法,但可以由察覺「比較」來思考如何看到孩子的不同特質,因不同表現,進而給予鼓勵。公平並非凡事一視同仁,隨著孩子不同特質發展,鼓勵行為應有彈性調整。



開放溝通



 保持與孩子的開放對話,傾聽他們的心聲。若孩子感到不公平,父母第一時間當然會有失落感或生氣,消化挫折後,也應思索如何化解孩子感受,避免偏愛造成更深的心理陰影。



精心時刻的安排



安排與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精心時間,例如:某一趟外出小旅行、單獨慶祝某件小事,讓他們感受到獨特關愛,也可避免被兄弟姊妹的表現掩蓋自己的重要性,這樣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歸屬感,也能增進手足和平相處的機會。



 例如:在小東的例子中,父母可減少只聚焦成績的習慣,並鼓勵孩子的努力過程。對於運動或人際關係有專長的孩子,也應給予更多肯定。若孩子已有「被忽視」的感受,父母應更耐心地傳遞關愛,讓孩子重新建立被接納的感覺。



 針對小羽的情況,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並接納內向的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差異。在家庭活動中,讓每個孩子分享自己的成就,並選擇適合所有孩子的活動,像是手工藝或桌遊,讓每個孩子都能放鬆參與。與不同特質的孩子相處時,可安排單獨的互動時間,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不因性格不同而被忽視。



 偏心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但若父母能及時調整,並以公平的關愛和積極的溝通去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每個孩子都會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獨特價值與愛,這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增進家庭的和諧與親密感。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