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春期陪孩子這樣走過

出刊日:2024/09/10 作者:文/李家雯 期數:421 點閱:445
青春期是孩子發展人格與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充滿挑戰與變化。對於這個時期的父母來說,挑戰同樣巨大,如何在這段時間有效地陪伴和支持孩子,成為了現代父母共同的難題。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一些獨特的洞見與建議,幫助父母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青春期的孩子。

理解阿德勒的4C原則 連結、能力、意義和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每個孩子都有4個基本內在渴望:連結、能力、意義和勇氣(Connection、Capable、Counts、Courage)。在青春期,這些渴望會更為明顯。當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這些渴求的滿足時,他們可能會轉向同儕中尋求認同。此時,父母需要提醒自己,孩子的行為並不一定是「反叛」,而是自我認同發展中的自然狀態。透過理解、同理和鼓勵,父母可以陪伴孩子,滿足他們的內在渴求,引導他們往正向的行為發展。

父母的情緒覺察 與避免權力鬥爭

 現代父母常感嘆,現在的孩子與從前大不同,在生活中要能做到對孩子的同理與鼓勵,並看懂他們的內在需求,協助他們往正向發展,真的不容易。要做到這點,父母的情緒覺察與穩定度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容易為了爭取自主性而過度用力,這可能讓父母感覺被挑戰或質疑,從而引發情緒失控。如此一來,就可能產生更大的親子衝突和教養困難。因此,安放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課。
 每當與孩子產生衝突、意見相左時,父母要記得避免與孩子陷入權力鬥爭。當情緒激動時,父母可以先暫停,深呼吸,問自己:「我此刻的反應,到底想傳遞什麼樣的訊息?」往往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在情緒宣洩,勝過於真的在教導孩子。適度的暫停,才能以理智的態度面對青春期孩子所帶來的挑戰。因為教養孩子,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當父母能有一定的格局,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時,更能化解不必要的衝突。

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穩定,與孩子友善地溝通。例如:使用「我訊息(I-messages)」溝通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為自己設立界線;提醒孩子的時候,試著把「人」與「行為」分開,例如:對孩子說:「我不能接受這句話的口氣」,而不是「你就是這樣不懂得尊重長輩」,這樣才能避免落入無建設性的指責或批評。意見分歧時,試著以反應式傾聽取代命令或評價,才能營造雙方的溝通效益。
 事實上,教養策略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公式能通用於所有家庭。設立家庭規則和界限,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幫助孩子在生活中練習彈性應對的能力。親子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通過開放和真誠的對話,才有機會緩緩陪伴孩子度過顛簸的青春期。
 青春期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充滿挑戰的過程,但也是雙方共同學習成長的機會。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通過理解、鼓勵、合作和同理,來有效地陪伴和支持孩子。應用阿德勒心理學的原則,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還能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家庭更加和諧幸福。教養沒有絕對良方,但我們依然可以練習以智慧和愛來陪伴孩子,一起共同走過這段充滿挑戰,但同樣充滿希望的旅程。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