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3/09/06
作者:文/彭靜文 圖/彭靜文‧編輯室
期數:415
點閱:3004
羅馬競技場列名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與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興建於西元72至82年間,是最能代表羅馬文化精神,以及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圓弧形競技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古羅馬遺跡,列名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與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翻閱這本閃耀著古羅馬榮光的「石頭書」,透過導覽團的解說是最迅速了解建築背景的方法,官方單位提供多國語言的導覽行程可供選擇,只是目前並沒有提供中文導覽的服務;因此,對於有語言障礙,或是沒有事先做好歷史功課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參觀競技場第二層的「羅馬競技場博物館」,這裡所有的解說都有支援中文,透過博物館陳列的競技場遺跡、模型、建築工法說明、史料,還可以看見許多有趣的競技場常民生活痕跡等。
經由博物館的各種解說,再對照競技場實際的場景,我們對於當時羅馬競技場的想像,不再是天馬行空。羅馬人堪稱是天生的建築師,在建造的功能上,實用性遠大於藝術性,館方將考古資料,透過圖畫和模型剖面,讓現代人可以看見古羅馬人的出眾建築能力。羅馬競技場的建築形制,起源於古希臘的半月劇場,羅馬人利用發展成熟的拱圈技術,將觀眾席架起來,將2個劇場拼接成橢圓,形成所謂的圓弧形劇場,看臺區擺脫地勢限制,修建在平地,這是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羅馬競技場最好的位置是皇帝包廂,擁有私人通道,位在南側入口處,橢圓平面的短軸上。競技場看台約60排,分為五區,視野最佳的最底層前排是貴賓區(如元老、長官、祭司等),第二層供騎士、貴族、皇親國戚與大臣們使用,第三層是給富有的市民使用,第四層由普通古羅馬公民使用,座位是木質的,最上層的一區則是給底層的奴隸、非羅馬人、窮人與女人使用,此區全部是站席。觀眾進場時,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一個底層拱門入場,按著自己座位的編號,沿著樓梯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入場設計周全且不會發生擁擠紊亂,競技場可以容納5萬人,並在15分鐘內快速入場或是散場,這種智慧、有效率的設計,現代大型體育場仍依舊沿用。
當我第一眼看見羅馬競技場的雄偉,彷彿聽見看臺上數以萬計民眾的興奮吶喊。古羅馬時期,帝王常藉由免費的角鬥比賽娛樂民眾,可以讓人民感受到帝王的存在感,以獲得人民對帝王的滿意和支持。鬥獸比賽中,角鬥士用盡生命力的戰鬥廝殺,以現代人的角度,這種血腥殘忍的人獸鬥技,卻是當時常民最喜歡的娛樂;這些角鬥士通常是奴隸、俘虜、罪犯或是窮人,角鬥士為了權力、金錢或是自由,孤注一擲,遊走在死亡的邊緣,只為了求翻身和活下去的權利。羅馬競技場角鬥士戰鬥的最後紀錄可追溯到西元435年,但人與人或是人與獸之間的搏鬥表演一直到523年才完全被禁止。
由博物館裡展示的競技場模型得知,原來當初羅馬競技場的每一座拱門內都有一座雕像,可見當時競技場的氣派;博物館還展示數塊當時底層民眾在座位或是牆上的塗鴉;我在博物館還看見一個有趣現象,原來平民或是貴族在觀看表演時也會吃零食、喝酒或飲料,邊吃邊看、邊吶喊!婦女甚至邊編織、邊看戲,不難想像當時羅馬競技場內熱絡刺激的氣氛!在觀眾席上還有用來遮陽的天幕,天幕是由站在最上層的柱廊水手們,像是控制風帆那樣引導風的流動,非常智慧、環保的設計。
四層樓高的羅馬競技場,如今只剩下原來結構的1/3,中世紀以來的羅馬競技場經歷許多大幅度的改變,這些歷史疊了一層又一層,這些競技場內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像是小教堂,墓地,或是由拱廊改成的住家或是工作室,在競技場的地下層,更自成一個小生活圈,有市場、餐廳等社交的場所,到了15世紀時,天主教教宗甚至命令拆除鬥獸場的部分石料,以作為建造聖堂和樞密院的石材,最後直到1870年時,才有研究者主張試圖恢復競技場原貌。
羅馬由一個小城邦透過軍事征服與文化同化,發展蛻變成為一個文明大帝國。這個帝國曾經統治過全世界1/5的人口,古羅馬文化對後世的法律、公共建設、語言與宗教信仰有很大的貢獻。透過博物館的解說,我們眼前看見的不是一大片斷垣殘壁,而是一段鏗鏘精采的文明,透過羅馬競技場的遺跡,我們終能了解羅馬帝國輝煌歷史的一角。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讀書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羅馬競技場博物館陳列大量的競技場遺跡。
鬥獸場下方,地下區域延伸大約半公頃,共有14條走廊,蜿蜒的迴廊、多重的隔間,是競技場的後臺核心。
很難想像兩千年前的古羅馬人,如何建造完成如此雄偉且具有智慧的建築。
博物館根據考古資料,藉由圖畫和模型剖面,讓現代人可以得知當時競技場的外觀形式。
透過博物館提供的模擬示意圖,人、動物和舞臺布景透過暗門裡的升降機,出現在舞臺上,以增加舞臺的張力和效果。
博物館裡展示的競技場模型,每一座拱門內都有一座雕像。
當時羅馬競技場精緻的裝飾,圖為精美希臘式柱頭。
羅馬競技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古羅馬遺跡,也是最能代表羅馬文化精神的歷史建築。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