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0/11/10
作者:Jenna Yang
期數:398
點閱:615
溫和不燥的苦茶油雞湯,有溫暖心胃的效果。
文‧圖/Jenna Yang
《黃帝內經》提及「冬三月,此謂閉藏。」萬物隨秋收、冬藏循環,人體溫寒因大地律動變化,蔬果魚肉依時令而生,因此四季飲食宜順應自然不逆時。進入了氣溫驟降的立冬時節,起居飲食貴在「養藏」之道,是指天氣嚴寒時分,最好將體內陽氣保護好,以溫熱的食物滋補冬日,更得養生之效。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臺灣立冬進補多食用麻油雞或各類補湯,補充一整年流失的體力,有些地區則注重滋陰潤燥,秋主養肺、冬重養腎的原則。冬令進補不僅食材講究當季盛產,烹調手法也須因應時節有所變換,嚐鮮同時也讓食物充分發揮屬於當令的千滋百味,好比薑母鴨、羊肉爐、砂鍋菜,這類鍋煮、煨煲手法都是冬天常見的烹飪方式。
我向來是無湯不歡的人,無論天候晴雨暖涼,都喜愛喝完熱湯通體活絡的酣暢感,舉凡苦茶油雞湯、何首烏雞湯,都是家中的常見湯品。茶油雞湯做法簡單,最重要的步驟是選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的苦茶油,茶籽一年一收,採收日在24節氣中的霜降,約莫每年10月底,經過幾週曝曬製油,冬季正好是在地茶油新鮮登場的時刻。臺灣用來煉苦茶油的品種包含大果種、小果種苦茶籽;大果種體型可達一個拳頭,小果種又稱為珍珠籽,個頭嬌小。兩者並無好壞差異,不過小果種苦茶油因為產量少、營養價值高,近年來特別受消費大眾喜愛。
用保溫效果好的砂鍋或鑄鐵鍋煮雞湯,從爆香、燉煮一鍋到底。取新鮮土雞腿塊,汆燙除去血水後備用,苦茶油冷鍋冷油低溫煸香薑片,接著把雞腿肉入鍋煎炒,再入米酒、清水或高湯燒煮20至30分鐘即可。溫和不燥的苦茶油據說有顧腸道的作用,不過慢火細燉的雞湯,肯定有溫暖心胃的效果。可斟酌加入雪白菇、蠔菇等蔬菜,若不趁快享用,上頭就結了一層黏口膠質,溫潤的雞湯酒氣蒸騰、香味逼人,濃醇質地滋補身心,有時燙些麵線入湯,就是營養又簡便的一餐。
麻油料理已是立冬補身的代名詞,臺灣由於飲食習性,街頭巷尾總有一兩家麻油雞店鋪,全年不中斷地供應人們暖心湯品。選擇質優麻油,絕對是讓料理升級的關鍵。麻油分為兩種,白麻油是一般稱作香油的佐料,而胡麻油(黑麻油)才是製作麻油雞的油品。手工炒製胡麻榨油在臺灣已是相當難得的傳統工藝,臺南大內農會附屬的麻油工廠,製作的麻油堪稱佳作,胡麻收成後經過炒、蒸,再做成胡麻餅榨油,「大內高手」製成的胡麻油,火候恰好、香氣足又不帶苦味,品質好卻物美價廉。
小時候早晨起床,時常聞到麻油陣陣飄香,母親喜用麻油煎荷包蛋,或以豬里肌切片煮麻油湯,都是念茲在茲的家鄉味。尤其天冷夜深時,如果在家苦無素材,簡單的麻油蛋麵線也是消夜良品,以麻油煸香老薑片、煎脆荷包蛋,倒入高湯煮滾再入麵線,關爐火前淋些米酒,溫熱又暖身。
多年撰稿壓力大、文明病纏身,不到中年早已滿頭華髮,親友建議平常多吃何首烏滋陰補腎氣。何首烏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平時食用的是其塊狀根莖,廣東所出品的何首烏質地優良,是首烏特優產地。補腎之外,中醫療法認為何首烏富含微量元素具備益精養血等功效,甚至有鎮靜安眠的作用。何首烏性平味甘,吃完不上火,我常在睡前喝碗雞湯補血助眠,以烏骨雞搭配何首烏熬煮的雞湯,色澤烏亮,裡頭可以添些紅棗、黃耆、當歸,讓湯味更加鮮濃滋補。
秋冬天氣寒冷乾燥,暖身的砂鍋料理也是大受歡迎的菜餚。砂鍋菜分為煨、燜、燉、煮、扣等手法,透過砂鍋本身保溫、保水特性,長時間烹煮,仍然可以保留食材的汁水和原味,食物經燉煮後精華釋出、軟嫩好入口,像是粵菜中的經典煲仔料理,烏參鵝掌煲、臘味煲仔飯、枝竹羊腩煲,都是冬日令人垂涎的滋補聖品。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麻油豬心、麻油蛋麵線(右)溫熱又暖身。
烏參鵝掌煲、廣東臘腸煲仔飯(右)都是大受歡迎的菜餚。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