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0/11/10
作者:彭靜文
期數:398
點閱:553
燈塔是夜航裡的北極星,亦是海上的守護者。
文‧圖/彭靜文
燈塔,夜航定向的守護者。一束明光助水手辨位遠離暗礁,指引討海人回家的方向。臺灣極東的三貂角燈塔,佇立在新北市貢寮區與宜蘭縣頭城鎮間的岬角高地,建築群以純白色為基調,和臨海的馬崗聚落砌石屋相伴,有太平洋的風經年吹拂,日日映照第一線曙光。
面迎太平洋、遠眺龜山島的三貂角,有個別富西班牙風情的舊名「聖地牙哥」。約在西元1626年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船艦從菲律賓航經臺灣東北角,眺望翠綠青山下的美麗的海岸思念故鄉,讚曰「Santiago」;久而久之,在當地便有了閩南語音「三貂角」之稱。
早年日本船舶常在三貂角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因此當時臺灣總督府便在此籌建燈塔。民國24年完工運作,二戰時遭盟軍炸損,35年修復。目前燈塔歸屬於交通部航管局,有人員看守,81年元月起應地方要求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是我國最早開放民眾參觀的燈塔,也是北部唯一開放民眾參觀的燈塔。此塔高約16.5公尺,燈塔內有展覽室,收藏珍貴史料、燈塔分布圖、郵局發行的燈塔郵票、陳列燈塔不同的燈具零件及模型,別具教育意義。
三貂角還有一個迷人的暱稱「臺灣的眼睛」。純白燈塔氣質出脫,任何時刻造訪,都能遇見一隅美麗海洋風景。天暗之後,燈塔每隔28秒會連閃白、紅燈光兩次,彷彿對著太平洋眨眼睛。選在天色終昏前的魔幻時刻(magic hour)前來看斜陽緩緩褪去、夜空幻化出神祕藍調,如細細絲絨襯著塔身和映光,彷若天堂。
除了純白的燈塔建築外,周圍還有足球型的航路雷達、希臘風情涼亭、愛心裝置藝術,以及一間幸福小教堂,從前是存放煤油的老倉庫,現被活化成為浪漫的空間,小教堂挑高氣派的木門搭配彩色玻璃,充滿異國情調,特色的風景角度,吸引遊客在此留下美好回憶。
參觀完三貂角燈塔後,別忘了順遊海岬下的小漁村-馬崗聚落。石砌老屋背山面海,在淡蘭古道還沒開通前,是往返臺北和宜蘭之間最重要的「海路」。先民得小心觀察潮汐、風勢,才能安全渡過三貂角海域危險的「海沆(混亂的水流)」。
走進聚落裡,除了靜靜欣賞面海的遼闊,也可輕撫以砂岩、咕咾石搭建的牆壁石頭屋,感受歲月的痕跡。這些老屋是當地居民就地取材所建,約莫60公分的厚實壁堵,是為了抵禦強勁的東北季風和颱風;面海處還有一道1公尺寬、2.5公尺高的石堤(石埒),用以削減風浪拍打石頭屋的力道,因地制宜的聚落別富文化紋理,保留先民和大自然共生的智慧。
三貂角海域風浪襲人,但也帶來豐富的洄游海洋生物。東北季風來時,是海髮絲和紫菜的季節。農曆年後天氣變得較溫暖,岸上的螺貝類、石蚵,以及海面下的石花菜、珊瑚草成為海男、海女們主要的採集目標。四、五月在漁村空地,隨處可見曝曬的石花菜,彷彿是一件件金黃色的地毯。馬崗聚落的「前院」是一片開闊的潮間帶,便成為海男、海女採集海菜、海膽的好所在。
馬崗漁村巷弄的轉彎處,還有著美味彈牙的「野生龍蝦」!本來,這間「龍蝦攤」是不存在的,男主人長年潛水,捕抓海鮮賣給當地餐廳,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餐廳海鮮的進貨量變少。因此,越南籍妻子便在家門口的大樹下,賣起活跳龍蝦;後來又在遊客的建議下,提供清蒸活跳龍蝦的服務,或是季節性現剖「馬糞海膽」,是一間營業不到半年的「路邊攤」。有機會到此,一定要親手試抓野生龍蝦,親身感受一下龍蝦超有力的擺尾,你就會明白,為何野生龍蝦會如此好吃彈牙,也可增添一段有趣的旅行記憶。
悠閒的面海漁村,總能看見貓咪慵懶足跡。在馬崗的日常總是貓比人多,這座面海的「貓聚落」,引來「馬崗街27號」咖啡店進駐,更以「冷淬咖啡─日曬耶加」為旅人激賞。在臺灣的極東之境,可以知曉簡單滿足的心靈,用海天放空自己,緩慢洗滌身心靈。
閱讀全文請點以下網址:
1090914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遊走在馬崗漁村蜿蜒的巷弄,總會發現貓咪慵懶的足跡,還能意外邂逅到美味的龍蝦。
極東的三貂角燈塔,純白燈塔氣質出脫,任何時刻造訪,都能遇見一隅美麗海洋風景。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