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低碳為節能之本 攜手共創永續家園

出刊日:2020/03/11 作者:黃其君 期數:394 點閱:225
屋頂光電實踐節約排碳量,守住永續安全的清淨家園。(台電再生能源處提供)屋頂光電實踐節約排碳量,守住永續安全的清淨家園。(台電再生能源處提供)
文/黃其君 圖/編輯室
為什麼要節能減碳?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觀察。以國軍官兵弟兄姐妹最常執行的災害防救為例,可以理解,全球氣候變遷愈趨嚴重,即便這三年來沒有強颱侵襲臺灣,但旱澇不均造成的強降雨,讓國人愈難招架,疏洪防澇工程,似乎永遠追不上瞬間暴雨量的刷新紀錄。而再怎麼努力防災疏洪,也只能降低水患的時間。
此外,每年持續飆高的氣溫,以及冬季因極地震盪所引發的極端暴冷(平地冰霰)等,無不昭告地球溫室病態,其主要原因,科學家已經證實為百年來人為溫室氣體劇增所致,其實就是碳排放的問題。
政府推動綠電,是以政策作為工具實踐節能理念,身為小市民的你我,更應身體力行、從生活做起,踏實節約排碳量,攜手共同為孩子守住永續安全的清淨家園。以下,分別從食衣住行等方面,分享低碳生活的小巧思。
低碳衣著方面,有些市面推廣比較沒注意到的,或許大家不知道,平均每件衣服生命週期的碳排量高達4.2公斤,選購耐穿的衣服,是亟須推廣、至為重要的關鍵態度。如果你認為穿棉質衣服比較天然、也友善環境,那就大錯特錯!全球棉花種植佔了3%土地,化學農藥卻佔所有農業生產的 25%。
如果不想認購價格較高的有機棉衣服,那還是選擇其他材質做的衣服更環保。 在此推薦三種資源再利用的穿著材質,如利用寶特瓶、咖啡渣回收等所製成的混紡紗.還有臺灣就可以製造的香蕉與鳳梨纖維布料等,都是很棒的節能穿著態度。
低碳住宅方面,可以分從建築節能、行為節能和設備節能來討論。在選擇住所時,絕大多數人並非準備買新房,既然住在已經使用的房子、宿舍,乃至於工作時的辦公室或廠房,都可以試著讓既有建築物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
首先,必須支持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發展再生能源。以筆者自己為例,除了身體力行且支持使用者付費(從過去自願性認購綠色電價,三年半全程認購,現在參與NGO集資認購屋頂光電)之外,也期待大家能更廣義看待綠能發展。過去引領高雄民眾共構可以達到碳捕捉、碳封存、同時提供生物多樣性與微食物鏈、淨化空氣品質、秋夏降低室內溫度的最古老再生能源:荒野綠屋頂,其中部分也兼顧綠食化地景。
當然荒野綠屋頂遇到「可食地景」時,「可食」 定義就會更廣,除了提供人吃,也提供其他物種的食草與蜜源,這才能讓城市與萬物共生息,於是在城市裡不管是綠屋頂、綠陽臺、綠牆壁、綠窗簾、綠地景,都可以成為一個微生態系統、生態跳島、生態廊道,由於空軍基地相關設施因飛安考量,不適合配合再生能源政策架設太陽能光電,立體綠化是個好方法。
例如:居家或工作環境中,若有西曬牆面,以爬牆虎做為綠牆,是既隔熱又防潮的建築外殼節能好植栽,還可為軍用設施隱蔽,其靠葉柄特化的吸盤攀牆不會傷牆,長葉子距離走莖差不多10公分到12公分,讓大片的葉子和牆面有一道空氣牆,通風的情境下就不會有濕氣影響房屋的問題,若官兵家居西側牆外,有植栽空間也可納入考量。
最後,在行的部分,想請大家支持「B、M、W」,這當然不是指德國高級車品牌,而是三種交通模式 :Bike、Bus、Mass Rapid Transit & Walk。簡言之,能走路的時候盡量走路,距離比較遠的時候可以騎乘共享腳踏車,轉乘捷運等軌道輸具或巴士,也期待大家共同建構共乘&共享習慣。
一天之中從起床那一刻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碳足跡,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還有更多的節能減碳方法,有賴眾人集思廣益。我們可以從個人開始,乃至於低碳家庭、低碳工作場域、低碳社區,逐步邁向低碳城市,共創低碳國家。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電動機車,省錢省事還有助減碳。電動機車,省錢省事還有助減碳。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