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0/01/10
作者:曾柏元
期數:393
點閱:295
文/曾柏元
「浴血奮戰之史實,不容國人所遺忘」,此話深深表達歷史洪流雖因歲月流逝,但國人切莫忘了,現今的「和平」均是當年奮勇抗敵的先烈們犧牲生命所換取。今日所述此段戰史,發生在遙遠的北方「一江山」,這場憑藉堅決抗敵意志的島嶼防禦戰,颯颯軍魂浩氣永存。民國44年,「最後島嶼」的一江山血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對風雨飄搖中的國家而言,卻有著深遠的意涵。這也是「一江山作戰」至今為何依然具有不可磨滅之歷史定位,足讓後世無限緬懷與崇敬之事蹟。
「一江山戰役」今年適逢65周年,回顧民國44年1月18日,中共對一江山發動數波大規模攻勢,此次軍事行動是共軍首度執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國軍僅憑藉總面積約1.75平方公里的小島,歷經海上與空中近61小時密集轟炸,守軍仍然頑強抵抗。當時的一江山就如同火球般,火燒三晝夜,早已成為硝煙之地。而固守在島嶼的將士們,雖處於糧盡水枯,彈盡援絕之困境,但仍團結一致,毫不畏懼眼前之敵,拚死痛殲共軍,官兵秉持著「同島一命、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的信念,不做瓦全之撤退,直至壯烈成仁,此愛國情操與軍人武德精神,為我國近代寫下可歌可泣之史頁。
中共為何亟欲獲取「一江山」如此小島?其因素在位居大陳島北面,可為之海上屏衛,兩島間最近距離僅約11公里,地理上扼控浙江沿岸出海口,戰略價值極為重要。是以共軍若要攻取大陳島,必先奪佔一江山。事實上,國軍也深知共軍之軍事企圖,為確保大陳島安全,於是在民國44年10月,大陳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劉廉一中將遂將「驍勇善戰」的王生明上校,調任一江山地區司令,臨危受命的他則親率官兵千餘人,戮力地構築陣地工事,強化島內的防禦部署,擔負起堅守島嶼之重擔,完成備戰整備。
作戰初期,共軍早已掌控海、空優勢,先以空中火力對大陳與一江山等地實施壓制,機群續編隊續向一江山直取攻勢。當前國軍海上應援艱困,亦無力向島上支援,以致形成孤立之勢。18日12時許,共軍登陸艇(約70餘艘)已由高島、雀兒岙、頭門山島等地發航,駛向一江山。此刻為掩護船團上岸,中共沿岸(頭門山島、田嶴島等地)之砲兵部隊,更集中火力向島內實施轟炸,使得共軍能在南、北江兩島突擊上岸。
船團登陸後,島內有如彈雨槍林,但國軍絲毫不加畏懼,紛紛予以還擊,戰鬥中其陣地泰半損壞,傷亡極為慘重。依據劉廉一的報告中指出,當時交戰景況是「在灘頭展開肉搏戰鬥」,顯見戰況慘烈程度,由白晝轉至黑夜,不眠不休、日以繼夜進行殊死戰鬥,島嶼早已屍橫遍野。面對如此絕境,守島官兵仍在王生明司令帶領之下,誓死固守,抱持「同島一命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奮勇殺敵,可見作戰意志是如此堅強。
直至1月20日,共軍已近逼國軍最後碉堡,王生明司令不願投降,並向劉廉一司令官進行最後報告:「現在敵人距我只有50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的手榴彈!」此訊息發送後,隨即引爆手榴彈自盡,乃以身殉國,留下悲壯史頁,惟最終仍因眾寡懸殊,一江山終究失守了。
此戰多數守軍均已為國犧牲,共軍雖慘勝,相形亦付出慘痛代價,國軍已向中共宣明誓死捍衛國土的決心,絕不輕言讓步。同時國軍的犧牲也震驚中外,進而導致美國改觀,更加確立軍事同盟,促使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同時加速「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實為穩定臺海的一戰,因此是值得喚起國人的記憶。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