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0/01/10
作者:雪羊
期數:393
點閱:370
雪季的玉山南峰日出。
文.圖/雪羊
臺灣,是一個擁有超過268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島嶼,在世界上極為獨特。拿日本來說好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第一高峰是富士山,海拔3776公尺。但事實上,整個日本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只有21座,不到臺灣的十分之一。更別提韓國了,他們的最高峰在濟州島,叫「漢拏山」,高度只有1950公尺,比阿里山還矮呢!
臺灣的山不只比人家高,多樣性也讓人歎為觀止。除了美麗的高山外,有一日來回、屬於各大都市生活圈的郊山步道;有猶如熱帶雨林般繁茂潮濕,卻是檜木與動物家園的中級山,埋藏著往日時光裡,人們山居生活的歷史遺跡。
然而,絕大多數人,對山的想像卻是陌生且敬畏。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得從清朝開始說起─臺灣的山,過去不屬於全體人民。當時,山是各大原住民族的家。這些族人非常驍勇善戰,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不被漢人入侵,再加上獵人頭的傳統,造成了漢人對山敬而遠之,甚至設下隘勇線與土牛界,將原住民部落與漢人聚落隔離開來,井水不犯河水。
200年前的隔離,在佔臺灣大多數人口的漢人心中,也畫下了一條線:「山是危險的,不屬於我們的地方。」形成了今日懼山、畏山的文化基底。
在100多年前,當日本人來到臺灣,為了實現殖民統治,開始對原住民發起討伐戰爭,最終以現代化武力取得慘烈的勝利,並漸漸將部落遷移到平地居住。這個政策,把臺灣山林炊煙裊裊、原住民族專屬的歲月,寫進了博物館的藏書之中。而山,隨著原住民的歸化、日本人從歐洲傳入現代登山觀念,乃自「族群生活的場域與外族的禁地」,轉化成「洗滌身心並挑戰自我的美麗自然」。
70幾年前,國民政府來臺後,直接承襲了日本人的山岳管理制度,不把土地還給原住民,而是山林收歸國有,一方面讓臺灣成為世界上國有林地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持也維持了「山中無人,只有過客」的狀況,直到今日。
過去的漢人,較缺乏「走入自然、積極冒險」的精神,而是掙扎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與科舉制度之間。在日本人將「登山冒險、挑戰自我」的精神傳入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陸續受到啟發,開始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登山文化。日本時代的臺灣登山家,披荊斬棘、思索出路,在真正的原始森林中掙扎求生,藉原住民之力走遍了尚未有過現代文明記錄的所有山頭,這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景象。
隨著時光流逝,這樣的冒險精神,被愈來愈多的臺灣人認識、繼承。民國60年開花結果促成了第一次中央山脈大會師,進而在隔年發展出「百岳」,鼓勵更多的臺灣人走入山林,無論是挑戰自己、還是前人的紀錄。臺灣的冒險精神就在這些前輩的努力之下,開枝散葉,不只在山林中冒險、更在人生中冒險,推動著臺灣文化前進。
縱觀世界各國,你會發現登山分成兩個類型─健行與攀登。大多數臺灣人所能聽到的外國登山路線,都屬於健行路線。世界知名的健行路線上,幾乎都有完善的山屋建設,這跟臺灣事事要靠自己DIY的登山形式,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人們背著中型背包,在山屋間移動,享受良好的半人為環境;在過程中所獲得的是適度的運動,與自己的對話時間,並享受自然的美好時光。與之相比,臺灣這種在原始叢林間自食其力,掙扎前行的健行形態,無疑更偏向冒險。然而,「攀登」就是純粹的冒險,那是一種以岩石甚至伴著冰雪為舞台的運動形態,人們以各種金屬器械與繩索,將自己固定在壁立千仞的懸崖上,以命懸一線的姿態竭力向上攀爬,透過和健行完全迥異、將大部分精神都花在保命與移動的方式,登上心目中所嚮往的山巔。
這個時候,山頂象徵的是路線的終點,與個人目標的實踐。冒險的意義是為人生帶來不同的可能與突破,攀登則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之間,尋求新的可能與下一個極限,甚至人類的極限。
法規?限制?在山上必須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政府。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會對登山者設下如小學生檢查書包般的規定,去檢查該帶的東西有沒有帶,該考的證照有沒有考。一切都回歸攀登者本身,自主管理、自我負責。出事時,則是看身處在哪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對於「人道救援」的看法如何,有無收費救援,制度是否完善而透明。反之,觀察當前我國的搜救制度,要求消防員投入與自身專業無直接關係的山難救援,而且大部分的搜救案基本上都免費,卻訂出許多與登山安全無關的管制與檢查項目,令人不解。
在政府務實開放政策下,壯闊山野剛剛開始屬於全民,可以預期的是人們必定對它陌生無比,一定會經歷一段不短的陣痛期。這時,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透過輿論、討論、文字、影像,去述說與塑造出屬於臺灣的登山文化,——對自己負責、對環境負責,並監督政府針對登山管理與搜救訂下完善制度,而不是希望政府回頭對登山設下重重限制,走回比過往更加不堪的「無人山林」。
老天爺賦予了臺灣無比豐富的冒險環境,讓我們能遨遊在叢林,與天地之間尋找自己鍾愛的目標─美景、遺跡、人生意義,豐富日常生活之餘,也讓我們練習冒險,在嚴峻的環境中挑戰自己,為人生增添無窮的可能性。我們需要珍惜,更需要知道,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園。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臺灣山中史蹟探尋,大水窟駐在所駁坎遺址。
穿越崩壁的冒險:八通關古道觀高舊路。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