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美不勝收 《國防美術館》典藏作品導覽

出刊日:2019/11/11 作者:張旭光 期數:392 點閱:39
梁中銘《木柵工寮》/  1966年(水彩紙本/37x52cm)梁中銘《木柵工寮》/ 1966年(水彩紙本/37x52cm)
畫家簡介:
梁中銘(1906~1984),民國5年生於廣東省順德縣。曾任中央日報主筆,政工幹校藝術學系教授,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及國軍文藝金像獎美展評審委員,榮獲教育部文藝獎章、陸海空軍獎章、實踐獎章等。孿生兄長為名畫家梁又銘,曾任政工幹校藝術系主任,繪製空軍抗戰史畫、抗戰速寫、正氣歌等2百餘幅。兄弟二人自幼皆隨長兄梁鼎銘教授習畫,藝壇譽為「梁氏三傑」。
梁中銘是臺灣美術史中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之一,也是臺灣最早接受傳統英式水彩教育與傳授者的教育學者兼畫家,與藍蔭鼎(1903~1979,知名英式畫風並融合水墨風格之水彩畫家。)、劉其偉教授(1912~2002年,知名畫家兼人類學家,以水彩畫和混合媒材作品著稱。)等齊名。已故水墨大師李奇茂(1925~2019)、鄧雪峰(1929~2016)等皆為此時期政工幹校藝術系的傑出學生。
作品導覽:
木柵工寮(1966年),是梁中銘著名又傑出的英式正統水彩畫作。本件作品所描繪的景物係早年還是偏僻的木柵鄉野,簡陋竹搭工寮倉庫中堆置雜亂無章的農具及油桶,這應該是極為簡單的小區角落。梁中銘選擇大量的暖色系來描繪,畫面中最精采的水彩技法處理,在於互補色的運用搭配,如:中下方的油桶咖啡色調中渲染出的鮮綠色、右方竹寮下的陰暗面染入藍紫色的暗面增豔法等,都是標準的互補色運用法,這也是印象派畫家們在19至20世紀期間的繪畫創新「色光」的表現法則。再看天空的多彩渲染,華而不亂、色澤統合,對當時天候的表現淋漓盡致,簡潔彩筆下的光影與老舊建築、農具油桶等皆一氣呵成,多一筆則雜,少一筆則乏,不讓畫面產生過多負擔,以今日藝術新思維的現代美學來看,仍是一件精品。
早年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年,日本靜岡縣人,曾來臺任教,擔任臺北師範圖畫科教師,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也是臺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拓者。)旅臺期間喜愛在各地寫生,更稱臺灣為「光之島」,意味臺灣島嶼明朗的光照非常適合藝術家創作。國防美術館典藏的梁中銘這件《木柵工寮》水彩作品,除了具備英國水彩的明亮清澈,也多少受了石川欽一郎畫風的影響,特別是互補色的交互渲染與堆疊用色,都是當時英式透明水彩最迷人的技法;時至今日仍是臺灣美術學院派的基本功訓練法。
梁中銘與梁又銘對「墨分五彩」的繪畫理論有極為特別的見解:其以為「墨分五彩」係東方繪畫思想的哲理,若套用在西方繪畫中也能自成一格。東方水墨繪畫以人為本,西方繪畫以景為主,墨與色的濃淡就應呈現彩度與明度的對比與強弱,方能在畫面經營布局中有了賓主之別,東方思想的人本精神才是藝術的王道。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