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19/07/01
作者:陳依凡
期數:390
點閱:25
陳振川表示,建立防災、離災的正確共識,以及災防體系架構的調整,方能迅速應變,將傷害減到最低。
文‧圖/陳依凡
雨過終會天晴,懷抱永不放棄的信念,必能走過黑暗,看見希望的曙光。學者出身的陳振川(現為唐獎基金會執行長),在主持莫拉克風災重建工作期間,以孜孜不倦的態度,擔任政府和災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在他眼中,天災固有其不可抗拒之力,但憑藉嚴謹的防災基礎工程,建立正確的離災共識,就能有效降低災害風險,確保民眾的生命安全。
一如過去他常說的,「重建是血汗構成的長城」,希望國人都能記取大自然給的教訓、並從中學習經驗,未來面對其他天災之際,方能迅速應變,將傷害減到最低。
回顧莫拉克風災發生之際,包括政府、國軍及社會各界立即投入救災工作,並同步整合民間團體力量,展開災後重建的全盤規劃。行政院於災後7天立即成立重建推動委員會,由時任工程會副主委的陳振川負責重建工作,立法院亦迅速通過了特別條例及1,165億元特別預算的審定,由於立法部門及行政部門與全國各界充分配合,後續重建工作得以迅速展開。災後迄今屆滿10年,此刻成為各界檢視災後復興工程的關鍵時間點。
走過無數風風雨雨,陳振川對於國家整體災害防救機制的觀察,特別肯定「觀念上的改變」。他說,這些年來對於防災、離災的重視,以及災防體系架構的調整,都能穩健因應各種極端天候或巨災化的威脅。包括廣儲於民間的支援能量,以及政府、NGO與企業共同協力救災工作的理念,都有愈趨明顯的共識。另整合通信平台、應急供電設備、各式機具與航空器的升級等等,都是他所樂見的具體改善作為。
「歷經那麼多的悲痛與流離失所,受災民眾仍然堅定地在重創之地勇敢站起,著實令人敬佩。」宅心仁厚的陳振川,以一襲穿著原住民圖騰背心的形象贏得認同。他至今仍時時掛心災區重建後的發展,也看到永久屋基地經過10年的時間考驗,確實達到離災的政策效果,除了自己安心許多,也吸引國際上不少國家前來參考與借鏡。他強調,以謙卑的心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完備防災機制,落實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分工,不斷提升相關技術、使之更加智慧化,才是打造安全家園園的不二法門。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