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選擇到分享 打造親子共賞的幸福旅程

出刊日:2025/09/01 作者:文/李家雯 圖/張維倫 期數:427 點閱:917

文/李家雯 圖/張維倫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往往被各式各樣的事務切割:工作會議、補習課程、家務料理……。其實,親子共賞,與孩子一起看、一起聽、一起做事,是最簡單、最能串連彼此情感的橋梁。合作教養強調「一起規劃、一起執行、一起反思」,不只是把孩子當被動接受者,而是將他們視為成員,讓彼此的相處更有溫度、更有意義。

共賞時光 從選擇到參與

合作教養的第一步,是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規劃。與其硬性指定「晚上7點到8點一起看書」,不如在晚餐後,先詢問孩子今天想一起做什麼:是一部動畫短片?一場兒童演唱會直播?或是一次親子手作影片?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也能被重視,他們更願意投入與父母共度的每一分鐘。家長角色不再是單向領導者,而是與孩子同樣享有選擇權的「合夥人」。

情感連結 分享感受、拉近距離

共賞過程中,最珍貴的不單只是內容本身,而是營造「一起看見彼此」的精心時刻。當螢幕裡的角色哭泣,孩子會低頭擦淚,家長可以藉機表達情緒支持,輕聲問到:「你看到她難過,是因為……?」像這樣的互動,除了增進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也能協助家長更貼近孩子的內心感受。相反地,當孩子興奮指著畫面大笑,家長不妨接住他的笑聲:「你最喜歡哪個橋段?為什麼?」在來回的分享與回應中,親子連結更為緊密。

學習成長 知識延伸與思辨啟動

合作教養不只是陪伴,也是共同學習的契機。譬如,和孩子一起看完一部科普紀錄片後,可以延伸討論:「如果你是導演,會怎麼編排?」或「片中提到的生態保育,你覺得在我們生活中可以怎麼做?」透過這樣的思辨對話,孩子除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能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家長可以在互動中調整自己的引導方式,讓教養從「灌輸」轉向「啟發」。

榜樣力量 一起示範、一起成長

合作教養重視「以身作則」。若家長只是命令孩子「關掉手機,開始閱讀」,自己卻在一旁滑手機,這種割裂只會削弱規則的效力。相反地,在親子共賞時,家長也關閉手機通知,全心投入與孩子同在,孩子便會在無形中學習到專注與尊重他人的價值。當家長主動表達「我也很想看看這個故事,因為……」時,孩子感受到被平視的尊重,更願意在未來的學習中,以同樣真誠的態度來面對。

靈活變通 因時制宜的共賞方式

每個家庭的節奏不盡相同,面對小小孩、學齡兒或青少年,選擇的共賞方式自然也需調整。對於幼兒,或許可以用圖畫書配合動畫短片,加入手指謠、簡單手作;對小學生,則可選擇動畫電影或親子音樂劇,並在片尾與孩子一起自製角色道具;對青少年,則可一起看紀錄片、講座影片,並安排一段深度對談,讓他們有更多自主發言的空間。關鍵在於:家長在規劃時,先了解孩子的興趣與能力,並與孩子一同調整形式,才能讓共賞真正成為雙方都投入的歡喜時光。

長遠效益 從共賞到永續連結

教養是一場長期的積累,在合作互動中讓親子關係愈發穩固。透過持續的共賞模式,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接納家長的陪伴,也更願意在遇到挫折時,主動求助與分享。同時,家長也會在陪伴中不斷反思:什麼方式最能打開孩子的心門?什麼時候要給空間?這種相互回饋,打造的不只是每一次的「當下幸福」,更是日後彼此依靠、無懼挑戰的深厚情感基礎。

親子共賞,是為了在日常中與孩子共同編織的幸福記憶。當我們從「一起選擇」、「一起參與」出發,以合作的心態規劃每一次的共賞活動,就能在歡笑、淚光、思辨與陪伴中,讓彼此的信任與親密度日益加深。孩子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表達、思考與尊重,而家長也在回應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養之道。未來,無論他們踏上人生的哪段旅程,都能憑藉這份共同走過的「共賞記憶」,感受到家是最堅實的後盾,成為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