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5/05/01
作者:文/翁紫萱 圖/ 編輯室‧輔導會提供
期數:425
點閱:739
智慧床墊,可以24小時偵測照護對象的呼吸、心跳、睡眠或離床情況。
文/翁紫萱 圖/編輯室‧ 輔導會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我國將在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全國人數的20%,顯見長照需求更甚於以往。而榮家為國軍長照重鎮,全臺有16所榮家與11所附設護理之家,提供安養、失能、失智及安寧居家等不同類型的照護服務,亦面臨照服員的高離退率。妥善照護住民安養,是養護的首要目標,榮家目前已開始嘗試新技術,運用智慧輔助系統,有效分擔照護壓力,提升住民服務品質,打造理想的數位銀髮家園。
運用於生理 全身步態測試系統與光纖薄墊
智慧照護的起點,得追溯民國109年。當時,新竹榮家與工研院合作引進全身步態測試系統,透過「不穿不戴」技術,記錄住民的步態數據,分析肌力與健康狀況。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預警作為,合作期間,團隊發現一名住民步行速度與步距短期內明顯下降,進一步檢測後確認為輕度巴金森氏症,於是立即請醫官調整用藥。
因為上述案例,榮家開始積極接洽導入智慧輔具:智慧光纖薄墊。厚度僅有2毫米的薄墊,可即時偵測住民心跳、呼吸、血壓與睡眠狀態,並提供24小時自動巡房警示,掌握處置住民發生意外的關鍵時刻,同時減輕照護人員的巡房負擔。護理長分享,智慧光纖薄墊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極大作用:「當時防疫物資短缺、照護人力吃緊,有了智慧設備的導入,讓同仁能夠遠端注意住民狀況,減少人員頻繁進出所帶來的感染風險。」
運用於心理 圓夢計畫
除了生理上的照護,榮家也重視住民的心理需求。例如:導入VR圓夢計畫,透過現代科技幫助住民「重返」家鄉,彌補思鄉情感。高齡103歲榮民鄭亞倫激動地說:「透過VR眼鏡,我彷彿重遊上海虹口,還看到老家前的那條小河,讓我想起許多美好回憶!」
除此,榮家也與臺鐵公司合作推出4D沉浸式火車,模擬實際搭乘火車的體驗,緩解失智住民的思鄉情,並建置AAC溝通輔助系統,讓語言能力退化或因病無法正常表達需求的住民,透過觸控筆與圖像式溝通方式表達其飲食喜好、生活需求,甚至向照護者表達感謝。社工師分享,曾經有一回,住民透過AAC向來自護校短期實習的學生表達「你是我的好朋友」,使對方感動得熱淚盈眶。
近期,榮家更引進AI機器人「阿福」與「樂樂」,除了日常協助定時環境消毒,也能在特殊節日發揮不同功能,像是為住民演唱祝壽歌,並透過臉部辨識系統與壽星近距離互動,為榮民退休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科技的挑戰
科技的發展,除了增進人們的生活,確實也帶來諸多挑戰,其中以隱私與數據保護議題最受關注。對此,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之行表示,AI技術依賴大量個人數據,如何確保不被濫用,成為長照體系的重要課題:「敏感性個資需要更高層級的保護,如何確保去識別化處理,並確保數據存儲的安全性,是目前AI應用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而人際互動的平衡,亦不容忽視,人文社會AI應用研究中心甘偵蓉顧問提醒,AI可提升照護效率,但若過度依賴科技,可能降低榮家工作同仁與住民的互動,對長者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機器雖然可以記錄數據,但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互相關懷的互動關係,長者有時更需要的,是陪伴與情感支持。」
榮家不斷創新,為著將把大半輩子的青春歲月奉獻給國家的榮民,老後生活能無憂無懼,更為政府的長照政策,創建高齡智慧照護的集合式數位理想家園,讓住民開心,也讓照服員及護理人員減輕照護壓力,國家預算也有效控制。我國在114年踏入超高齡社會後,長照問題極可能成為國安問題,期盼融合科技與人文的長照未來同時,也不忘可能的挑戰和潛在影響。而榮家結合智慧照護的模式,已開啟一個美好契機,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使長照服務更臻圓滿。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使用VR讓安寧長輩滿足返鄉覽景遊玩的夢想。
失智專區透過「沉浸式火車升級2.0版」搭擬真火車情境,減緩認知退化。
機器人配備先進的紫外線消毒技術,快速有效地進行消毒,清潔空氣和物體表面。
榮家引進非侵入性光纖生理監測技術及AI智慧照護系統,結合創新光纖科技與無電磁波的非穿戴式設計,提升照護效率。
住民使用輔具溝通系統(AAC)提升認知及溝通能力。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