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啟禎 圖/傅啟禎‧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提供
位於高雄的美濃,除了有橙蜜香小番茄、白玉蘿蔔等農產品外,美濃廣進勝紙傘更是國際著名的文化資產,目前由第二代的林榮君夫婦接下父業,並注入藝術創作,讓造傘技藝得以傳承,成為富含客家傳統文化底蘊的瑰寶。
紙傘結緣 浪漫守護
「我的叔公林阿貴是民國75年薪傳獎得主,父母結婚是因為紙傘,我也是因為紙傘才與妻子結縭。」林榮君簡短的一段話,表達了紙傘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林榮君求學期間,全校師生都用洋布傘,只有他用紙傘,他曾向父親央求,想買一把時髦的洋布傘,父親聽後回應:「不可以,家裡有傘為什麼要買傘?」林榮君感慨地說,他從小便參與製傘工作,但因為製傘太過辛苦,林榮君決心升學,不想繼承祖業。
然而,命運的齒輪不會因此停歇,一切的契機還得從中國時報記者,時任美濃國中老師的高天相說起。當時高天相到林榮君家庭訪問時,得知竟還有傳統的紙傘產業,一篇文章讓廣進勝為天下知曉,成為藝文界人士造訪的重要場所,包含舞蹈家林懷民、廣播人李季準、作家三毛(陳平)、林清玄、畫家顏水龍、故宮學者葛婉章等人都是座上賓。美濃第一把由畫家繪製的紙傘,就是廣進勝邀請旗美高中老師李登華繪製,林榮君驕傲的表示,他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歷史的見證者,美濃紙傘的重要發展,他都親身參與。
行拜師禮 從頭學起
雖然林榮君總說要逃避家業,但他每個週末會從臺北回到美濃幫忙,卻從未想過要接下家業,直到藝文耆老邱忠均再三懇託,林榮君夫婦才放下原有的工作,全力投入製傘。然而,從頭開始談何容易?製傘區分「傘骨、糊紙、上油和裝柄」4大項,每項都是專門的技術,林榮君說,過去講究師徒制,除了要下跪行拜師禮,更要伺候師父生活起居,多數人只願學一項,但父親林享麟因家中食指浩繁,必須全學,讓林享麟成為製傘全項的第一人,至今未見來者。雖然他自小在旁協助,仍須重新摸索,在父母仙逝多年後,憑藉記憶做出的第一把紙傘,興奮之情仍難以名狀。
廣進勝紙傘藝術聞名於世,包含國際精品、企業聯名、電影《太平輪》、蔡依林MV中的「蔡依林傘」等都出自廣進勝,足見其受藝文界推崇。對此,林榮君強調,要論藝術性,其實妻子吳劍瑛才是讓紙傘昇華為藝術品的推手,她的創作融入藍染、剪紙、棉紙撕畫,以及各種創作方式,使生活用品以藝術的形式完美呈現。
外圓內方 萬事美滿
一般人認為,傘音同散,寓意欠佳,林榮君解釋,從傘的字形來看,傘是多人的團結與凝聚,撐出一個圓滿。因為傘面是圓的,傘頭布一定是方的,象徵外圓內方,就像做人也是外在要圓融,內心要方正。另外,傘在客語發音裡為「遮仔」,早期美濃習俗,父母會在兒子16歲時送一把油紙傘,期許兒子要為家裡遮風蔽雨;而買紙傘的場所為銀樓店與百貨行,因為美濃女兒要出嫁,除了首飾外,還要用油紙傘作為嫁妝,取「有子」之意祝福女兒多子多孫。
林榮君表示,他身為第二代,肩負承上啟下的責任,美濃林氏自清乾隆時期右堆總理林豐山、林桂山領團練夥伴越荖濃溪至美濃開庄迄今,定在美濃發展是祖業,他繼承父業亦是同理,如今他向第三代叮嚀,唯有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藝,持續創新,才能傳承文化,讓世人知道廣進勝紙傘的文化內涵。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pubu (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