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傳統甜點 難以忘懷的舌尖蜜意

出刊日:2025/01/08 作者:文/Jenna Yang 圖/Jenna Yang‧編輯室 期數:423 點閱:370

文/Jenna Yang 圖/Jenna Yang‧編輯室



記憶中的臺灣傳統甜食,不僅滿足味蕾饞念,更承載各個世代的文化意涵和情感寄託。無論是祭拜金紙附隨的一塊綠豆糕,或是令人停不了嘴的小西點,從歲時節慶到閒暇品嚐,糕點均寄寓了對天地的感恩、對親友的情意,以及對未來的祈願。每當享用充滿懷舊氣息的古早味甜食,彷彿細細品味著一段時光的故事,讓人沉浸在那段樸實又甜蜜的歲月。這些甜點,也蘊藏匠人兼容文化的巧思,以其獨特風味和深厚寓意,陪伴我們度過無數個幸福時刻。



「米、麻」吃到老老老



臺灣承襲閩南地區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並衍生多種運用米穀製作的食品,祭祀時常見的米、麻即是一例。將糯米粉混合芋頭粉蒸熟成粿體,再切條風乾,接著炸成外形如金條、內裡孔洞分明的香酥米菓,最末裹淋麥芽糖漿、米香、芝麻製成麻、米,分別象徵金銀財寶享用不盡的金條與銀兩。由於製程繁瑣,單是磨製糯米粉、風乾粿條等步驟耗費時日,也成為這項點心逐漸少見的主因。



食「寸棗」年年好



寸棗為早期家家戶戶年節必備的應景甜食,通常春節攢盒中必定有寸棗、生仁糖等傳統零食,因形狀如同一截棗枝得其名,又稱「春棗」,與臺語有「剩」諧音,寓意財富有餘。寸棗多半以麵粉、砂糖搓揉成條狀油炸,部分會加入糯米粉增加黏性與口感,最後裹以糖粉或糖漿做出掛霜般的甜蜜滋味。為了增添喜慶感,也會混入少量紅色素,淡紅嫩粉的模樣,令人更能感受春之意象。



步步高升「綠豆糕」



綠豆糕過往是端午清熱解毒的聖品,由於寶島四季如夏,這款糕餅自然成為日常甜品。臺灣飲食匯納百川,光是綠豆糕就有千姿百態,像是以去皮綠豆蒸煮過篩製作的冰鎮綠豆糕,口感清涼細膩,或是用熟綠豆粉、糖粉、麻油壓製而成的鬆綿綠豆糕,而傳統祭拜用的綠豆糕,則是以綠豆粉混合糕仔粉(熟糯米粉)與砂糖等材料壓模而成,與鳳眼糕手法相近,嚐來甜而不膩,帶有一絲綠豆香氣。



「牛粒」外脆內軟的臺式甜蜜



牛粒又稱作小西點,雖被暱稱為臺式馬卡龍,事實上與杏仁粉做成的馬卡龍僅有外形相近,口感卻是截然不同。牛粒的起源應是來自法語biscuits à la cuillère手指餅乾,cuillère音似臺語「牛粒」從而得名。因製作時加入大量砂糖,烘烤後有著酥脆香甜的外皮,而打發蛋白與雞蛋、麵粉也使得牛粒有著蓬鬆柔軟的內層,是從前法國人喝香檳時的佐酒甜點。嫩黃的香草口味、粉紅的草莓口味、棕色的巧克力口味,充滿親民的懷舊氣息,蘊藏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使它成為臺灣人心中最溫暖的「古早味」。



「鳳梨酥」期盼興旺好運來



鳳梨酥色澤金黃、外形方正,如同黃金萬兩,多年來已是臺灣伴手禮的同義詞;鳳梨臺語音同「旺來」,寓意招財納福,特別適合作為賀禮,更是早年中式喜餅不可或缺的品項。古早鳳梨大餅以冬瓜醬混合鳳梨醬,內餡酸甜適口;現代人崇尚健康,逐漸偏好減糖、追求原味,因此誕生了高纖維、富果香的土鳳梨酥,也更能嚐出在地物產豐饒的風土滋味。



三元及第「狀元糕」



因外觀神似古代狀元官帽而得名,因此有著金榜題名、功成名就的美好祝願,為考生們的幸運甜點。街頭偶能遇見狀元糕攤販,他們飛快在模具中填入蓬萊米粉與芝麻、花生粉,蓋模填壓後藉由高溫蒸透,立即能聞到陣陣米香。純米製作的狀元糕口感軟彈,具有天然米香與甜味,回味無窮。



來不及介紹的還有白糖粿、爆米香、花生捲冰淇淋、枝仔冰等臺灣古早味,它們不僅體現傳統精神,更是一種心靈撫慰。簡單的食材中,蘊含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和對幸福生活的珍視。美味糕餅為生活增添了一抹甜美色彩,也在分享中傳遞了祝福和感謝。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