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3/11/07
作者:文/傅啟禎 圖/傅啟禎‧葉渃
期數:416
點閱:1739
融合鍾氏短篇小說核心內涵的同名電影《原鄉人》。
走進高雄美濃,不僅能感受微笑小鎮的純樸和鄉土氛圍,坐落於此的鍾理和紀念館更是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據點。紀念館位在通往黃蝶翠谷的路上,為我國首座由民間自費興建,亦是第一座紀念臺灣文學作家的文學紀念館,展出作家鍾理和的珍貴手稿與作品,相當值得探訪。
鍾理和紀念館位於美濃尖山山麓,正是他著名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的故事背景所在,該館由文壇名家林海音、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等人發起興建,並於民國72年開館。館內展出鍾理和的照片、物品、手稿和作品,後於電影《原鄉人》40週年特展時,展出導演李行的手寫分鏡表和畫家張大千的墨寶等珍貴文物。
在紀念館外,有一條名為「台灣文學步道」的小徑,在步道兩側的勒石上刻有35位臺灣作家的簡介和他們作品中的選句,這些名家的作品如詩句一般展現,帶領遊客穿越臺灣文學的歷史。在步道的中央,鍾理和的石雕像以坐姿凝視遠方,呈現出一代鄉土文學巨擘的風采。
生於4年的鍾理和出身屏東望族,曾以江流、里禾、鍾錚、鍾堅等筆名創作,著有《笠山農場》、《雨》、《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豐富,包含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以及詩句散文等,儘管他長期受到肺結核病的困擾,仍不停筆耕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鍾氏於中篇小說《雨》的修改過程中因病喀血而逝,也因他的筆跡被血染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為世人永恆追念。
鍾理和自46年,開始與其他臺籍作家建立聯繫,並加入臺灣大河小說始祖鍾肇政所發起的《文友通訊》。鍾肇政一生都極力推崇鍾理和,兩人的書信往來彙集成《台灣文學兩鍾書》,於87年出版,供後人了解這兩位文學大家當年的生活和心境。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家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鍾理和筆下的《笠山農場》正是這一理念的典範。這部小說詳細記錄了20年代末至30年代,咖啡種植業在臺的發展情況,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對咖啡產業的了解。正是這樣的作品,讓後人能夠從中了解臺灣咖啡產業的起源和演變。
這部小說在45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第2獎(首獎懸缺)的另一重要原因,源於鍾氏在笠山農場認識妻子鍾台妹,囿於當時民風保守,同姓結婚成為禁忌,鍾理和在小說中化身「劉致平」與女主角「劉淑華」相戀的故事,以經營農場為經,衝突的同姓之愛為緯,精采的起伏跌宕,讓《笠山農場》不僅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時代的見證。
「一塊木板權當桌,藤椅樹影庭前坐……笠山農場苦經營,文章筆墨尋知音」,這首由鍾理和之子鍾鐵民作詞,金曲歌王林生祥作曲及演唱的〈大地書房〉,描述鍾理和在貧困的環境中執著地筆耕創作的場景,透過這首同名專輯中的歌曲,重新詮釋了鍾氏一生中重要的文學創作,並將臺灣鄉土文學家堅毅與生活的困難永恆傳頌。
除了多篇重要的著作與歌曲外,鍾理和最為世人所熟悉的,莫過於69年時,由導演李行指導,邀請秦漢、林鳳嬌出演,以自傳體的方式,融合鍾氏短篇小說核心內涵的同名電影《原鄉人》,講述他經歷不被祝福的婚姻、家庭的遷徙、貧困的生活、次子早夭和肺病的折磨等一系列考驗,仍無法動搖堅定的文學創作意志,也為日據時代末期到臺灣光復之後的文壇留下重要註腳。
電子書訂閱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讀書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pubu(網址:https://www.pubu.com.tw/magazine/382199)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鍾理和石雕像位於台灣文學步道內,讓到訪的民眾可以一窺國內鄉土文學巨擘的風采。
大廳中央以鍾理和的書房為核心,講述鍾氏的創作生涯。
鍾理和紀念館是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據點。圖為鍾理和的珍貴手稿。
館內擺放當年鍾台妹(右)與鍾肇政(左)前往拍場探班,並與飾演平妹的林鳯嬌相見歡留影。
《大地書房》專輯,詮釋一代鄉土文學巨擘艱苦卓絕的創作人生。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