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3/07/10
作者:呂軍逸
期數:414
點閱:999
生態教育解說拉近大家對於自然的距離。
文‧圖/呂軍逸
一.大自然學校
從小開始,我們就和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書包上的卡通動物圖案,鄰居屋簷下的燕子巢,公園裡的小動物們,都是人們與動物親近的寫照。然而,隨著城市發展,身處於水泥叢林裡的我們,3C產品與科技無形中也拉遠了我們和自然的關係。政府長期推動「都市公園生態化」,許多都會公園也成為適合帶孩子親近自然的場域,甚至在公園裡就能看見螢火蟲的蹤跡。
我常常帶孩子去戶外做自然觀察,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我的步道觀察課目標是象山,當時天氣很好,我們僅僅是在附近的公園觀察昆蟲跟小動物,就幾乎花光了所有時間,孩子們也都開心極了。也許當天我們沒有如原先的設定登上象山,但我認為過程其實更為重要。從家長願意帶孩子走出戶外,到孩子們自己找尋生物請我解說,到他們能夠討論生物間的關係,就是最甜美的果實。大自然發生的一切都是像是一本百科全書,永遠學習不完。
二.都市中的小生命
在不同的季節裡,我們可以在生活的周圍觀察到許許多多的小生物。其實「開門撞見大自然」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少了「發現」。以下特別整理幾種都市周遭有機會觀察到的生物,下次遇到時,別忘了介紹給您身邊的孩子或親友們:
黑冠麻鷺
在公園的草地上,你也許見過一隻大鳥在跟蚯蚓拔河,脖子像是蛇一樣扭來扭去。有人看他們呆呆的樣子,便叫他們大笨鳥或是地瓜鳥。他們棲息的範圍很廣,從平地到中地海拔的森林都有分布。在都會區常常不太怕人,一旦人們太靠近才會飛離。
攀木蜥蜴
臺灣有五大類的蜥蜴,除了壁虎之外,在公園或附近郊山很容易見到他們的蹤
跡。牠們有時會在樹上拱起身子做伏地挺身威嚇你,有時則會跟你玩躲貓貓翻到樹幹的背後。天氣好時,時常可以看到攀木蜥蜴在樹上做日光浴,就像一隻小恐龍。他們不會主動斷掉尾巴,修長的四肢跟長尾巴適合他們在樹上活動。
獨角仙與扁鍬形蟲
每逢六到八月,就是孩子最愛的甲蟲季節,都市周遭的步道常常可以看見他們最喜歡吃的殼斗科或是光蠟樹(白雞油樹)。上面的的食痕就是他們最好的『曾經在場證明』。
三.手機也是不錯的紀錄方式
長年在戶外帶領親子做戶外觀察,動物的名稱往往不是我解說的首要。在這個獲得知識便捷的時代中,真正觀察與瞭解生物的花紋、型態,以及他們生活的環境等條件,才算是真正的認識一個生物。我們可以透過激發孩子或聽眾的興趣,讓他們知道遇到這些生物時該怎麼辦?牠們有什麼有趣的小故事?絕對比單純告訴大家牠的名字、稱號來得重要。
觀察大自然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戶外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動植物,可以讓孩子適度使用手機做自然紀錄,也是很不錯的方式。透過工具的使用,也能卸下孩子對生物的擔憂或害怕。現在的手機很方便,我們可以利用微距模式拍攝小昆蟲、種子等;遠距模式可以讓你跟生物保持適當距離;廣角鏡頭可以讓生物與環境一起入鏡,也能顯示他們的居住環境。不同的拍攝角度,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但不論如何,最重要的是願意一起走到戶外,在自然裡學習。大自然是一所學校,在這個學校裡,我們永遠都有上不完的課,精彩的發現與回憶,都等著你去創造。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magazine.jsp?jid=377)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觀察與記錄也是親近自然的一個好方式。
黑冠麻鷺又有人稱牠們為大笨鳥。
公園裡的攀木蜥蜴是很常見的原住民。
扁鍬形蟲也是夏天步道邊的常客。
每到了夏天就是孩子最愛的獨角仙季節。
利用近拍模式,可以將小小的昆蟲拍攝得很清楚。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