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3/01/12
作者:鄧志忠
期數:411
點閱:1623
隨著時空的轉移,我國的鐵道路線仍然保有軍事戰略的運輸用途。(曾秀忠攝)
文‧圖/鄧志忠
火車及鐵道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在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期間,奠定了火車鐵道運輸的重要性,也促進了人類新世代的發展成就。但在另一方面,伴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也讓戰爭形態與方式隨之改變,而這個扮演著文明推手的火車及鐵道,在近代人類戰爭歷史中也未曾缺席。
1853年10月,當時的俄國與歐洲國家為爭奪區域內的利益,發動「克里米亞戰爭」,首度以火車鐵道運送戰爭物資,並作為軍事增援使用,成為人類歷史上火車及鐵道參與戰爭的濫觴。日後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火車及鐵道的戰爭運用更達到軍事戰略作為的巔峰,使得鐵道運輸與軍事運用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
清代臺灣的鐵道建設其實就是以軍事需求考量的角度來籌建。對四面環海的臺灣島而言,需要鋪設鐵道以增強海防,這樣的軍事思維也延續到日據時代的臺灣鐵道建設,凡是與戰爭有關係的能源物資運送需求,在當時也必須藉由鐵路運輸來運送調度,甚至與國防建設及軍事戰略有直接關係的發電廠、煉油廠、糖廠與化學工廠、軍用機場與港口、彈藥庫、後勤庫房等,都曾經鋪設與之有關的鐵道路線,讓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要塞化」島嶼。
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島內遺留下來的軍事用鐵道依然有軍事戰略價值。除了維持原有的軍事運輸功能外,更在民國50年代將臺灣西部平原上四通八達的糖業輕便鐵道,加以修整與部分重新鋪設軌道,提升小火車運輸能力,修建出北起臺中站、南迄高雄港的「南北平行預備線」鐵道,目的是預防臺鐵西部縱貫鐵道遭戰損後,作為軍事運輸替代路線。
在臺鐵路線上,除了成立鐵路局鐵路防護團來編組戰時應變編組及應變作為外,在重要設施與車站也設置防空洞或地下調度指揮所,以降低敵人空襲後的人員損傷。在大型河川橋梁旁也放置預備的鋼梁,一旦遭敵人炸毀鐵橋,可以迅速復原恢復通車運輸;同時,在鐵道沿線的每座重要隧道和橋梁,也由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部設置崗哨,派駐官兵駐守瞭望,預防敵人的滲透破壞,避免造成島內交通中斷。這些從戰爭準備與減低災損的考量面向,加深了臺灣鐵道的軍事氛圍。
隨著時空的轉移,臺灣的戰爭氣氛與上個世紀不盡相同,但是由於當前敵人的威脅仍然存在,我國的鐵道路線仍然保有軍事戰略的運輸用途。常搭乘火車的民眾,應該曾在重大軍事演習期間,看見辛苦的國軍官兵執行「上鐵皮」的軍事車輛鐵運裝載任務。這些都是國軍部隊訓練的日常,想要近距離觀看這些軍事列車與「上鐵皮」的展示,未來民眾可以前往即將對外開放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一探究竟。而時常有國軍部隊進駐訓練的臺鐵加祿車站,除了月臺上可以看見一列一列的「軍列」之外,有機會在這座車站上下車的遊客,別忘了在加祿車站的人工售票窗口,買一張充滿古早味的厚紙板「名片式」車票,蓋上紅色「加官晉祿」的印章,送給友人祝福步步高升,絕對會是一份充滿誠意的祝福心意。
至於文中提到的「南北平行預備線」小火車鐵道,目前戰備路線雖然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彰化溪湖糖廠、嘉義蒜頭糖廠、臺南新營糖廠與高雄糖廠都還在假日開行觀光小火車體驗,行駛在當時戰備鐵道的一小段路線上。
臺灣的鐵道路線自修建以來,一直與軍事用途息息相關,迄今環島鐵路網仍肩負著軍事運輸線的重責大任。在假期中安排一趟鐵路旅行時,不妨換個角度來體驗火車鐵道,深刻體會鐵道歷史上的軍事氛圍吧!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民眾未來可以至「國家鐵道博物館」觀看軍事列車與「上鐵皮」的展示。
因為軍事用途所興建的隧道─嘉和遮體(內獅站端,南端)。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