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軍民團結 齊心護家園

出刊日:2022/09/06 作者:鄒文豐 期數:409 點閱:964
軍人為國奉獻,守護家園,讓百姓都能安心生活,國人應給予最大的相挺及鼓勵。軍人為國奉獻,守護家園,讓百姓都能安心生活,國人應給予最大的相挺及鼓勵。
文/鄒文豐
「子弟兵」一詞,想必大家耳熟能詳,除了意指某人親自栽培的人才,也指由本鄉或本土青壯年所組成的軍隊。中華民國國軍,正是貨真價實,屬於在地的子弟兵。
還在徵兵入伍的年代,更確切的說,是在民國40到60年代,那時不僅每位屆齡男性都要應召服義務兵役,而且「當兵」這件事,對個人、對家庭,都是一件必須慎重的大事。
舉例來說,當時各行各業都在穩定中成長,因此尚未經歷「當兵」一關,挑戰自我蛻變成「男人」的男性,是不受職場歡迎的;也因為在敵情威脅的不確定性,服役確實是一件報國衛民的壯舉,所以許多入伍的年輕人,身上都會斜披著鄉親送掛的「歡送〇〇〇光榮從軍」的鮮紅綵帶,象徵對男孩即將蛻變的祝福,也滿載家人親友的期望。曾幾何時,這一幕只能在舊影片裡回味了。
不過,接下來的年代,老鳥退伍回家安居樂業結婚生子,輪到長大的小孩入伍服役成為新的菜鳥,「當兵」的故事繼續延續,而且成為很多家庭,祖與孫、父與子、母與兒,大夥聊天時的共同回憶與話題,這是兵役制度鑲嵌在民眾生活中的最佳明證,也是全民和國防最緊密的連結,即使現在部隊改為全志願役人員,役男依憲法規定,仍須服4個月軍事訓練役,後備軍人並接受教召訓練,這樣的連結依然不變。
所以,如果你的親朋好友,沒有一個人和「當兵」這件事有關係,代表你沒有朋友。這其實也是臺灣社會豐富的人文地景之一,由此觀之,那些穿著迷彩服、端著槍,臉上淌著汗水的身形,和那些穿著操作服、拿著工具,辛勤忙進忙出的背影,不都正是我們自己的子弟兵!他們可能就是我們的親人,是隔壁阿姨的小孩,是鄰家的同窗好友,他們休假帶回家洗的軍服,可能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在街頭巷尾迎風飄揚。
沒有人不會照顧自己的子弟,這句話應該可以說是我們的社會,對軍民團結與全民國防最好的註解。當這塊土地上的子弟,願意奉獻青春時光,投身軍旅,保衛國家,讓所有百姓都能安心生活、無憂工作,理應得到最大的相挺及鼓勵;而從國際上所發生的戰爭景況更能提醒我們,國防事務攸關每位國民的福祉,國家安全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唯有理解、支持且參與全民國防,才能嚇阻敵人,並完成因應威脅所有的準備。
每年9月3日「軍人節」同時也是「全民國防教育日」,其意義就是要透過教育推展,凝聚民眾對全民國防的共識,以具體行動團結支持國防。如今,軍人節也就是我們的「子弟兵節」,期盼鄉親父老視軍人為己出,共同關心、肯定國防建設,齊心攜手護家園。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當兵」不僅挑戰自我蛻變成「男人」的男性,更是一件報國衛民的壯舉。「當兵」不僅挑戰自我蛻變成「男人」的男性,更是一件報國衛民的壯舉。
有家人的支持,守護家園無所畏懼。有家人的支持,守護家園無所畏懼。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