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2021/03/02
作者:邱延洲
期數:400
點閱:2710
奉祀王爺的廟宇,常掛有「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的匾額,以揭王爺的位階,也隱喻王爺的信仰有著收除瘟疫之功能。左圖為送王船習俗。
文/邱延洲 圖/慕華‧吳佲璋
「王爺」是臺灣極為重要的民間信仰。根據統計,我國崇祀之冠除了遍布鄉里的土地公,最虔誠者莫過於王爺信仰了。臺灣崇祀王爺之盛,其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先民從閩粵兩地渡海而來,因而從原鄉攜神像或香火入臺開墾;其次在於對岸常有放王船的習俗,王船隨海流而泊岸於臺,因而形成先民崇拜王爺信仰甚篤的情況。
瘟疫與王爺
臺灣最常見的王爺組合為「五府千歲」,即李、池、吳、朱、范五位王爺;其次亦有「五年千歲」,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12位王爺,另有蕭、溫、蘇、邢等其他姓氏之王爺。
不過,對於以上提到的王爺,有很大的比例主要和瘟疫有密切關係。這是受到傳說的影響,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在其著《臺海使槎錄》即曰:「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不僅如此,諸多王爺的傳說母題都與「瘟疫」有關,相傳王爺身前乃進京赴考之舉子,因路過某地,夜宿客棧,夢見上天遣疫神施瘟,以懲戒世人,因王爺不忍其事,遂鳩同行,投奔五方水井,自盡以示井水有毒,此五人亡故後,蒙天帝召見,感其仁義,封為代天巡狩,巡視下界。因此,瘟疫與王爺就成為相生相伴的信仰體系。
奉祀王爺的廟宇,常掛有「代天巡狩」的匾額,以揭王爺的位階,也隱喻王爺的信仰有著收除瘟疫之功能。
歷史名人與「厲王」
當然,王爺信仰的內涵不僅是瘟疫的連結,也有對地方頗具貢獻者,在其亡故後被百姓敬奉為王爺。例如:唐代的將領陳元光,因任漳州刺史,開墾並建設漳州,後代百姓因念其功,在陳元光亡故後,乃加以奉祀,並稱其為「開漳聖王」。
這類歷史名人被奉祀為王爺者也相當的多,如東晉名臣謝安乃稱「謝府王公」;春秋時代的伍子胥乃被尊為「水仙尊王」之一,亦另獨祀稱「伍王爺」,漢代的首位宰相蕭何,也被尊為「蕭府千歲」。足見歷史名人有所貢獻,後世百姓同樣尊崇其「王爺」之位。
另外,歷史名人成為王爺者,常係因亡故於戰事,屬非自然死亡,懼其化厲,作祟地方,有感念有功於社稷,百姓特別以「厲王」作稱。而「厲王」在臺灣乃指唐代名將,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李瀚等人,因這五位王爺抗安史之亂,戰死沙場,被百姓感念。
王爺信仰與「逐疫祛瘟」
雖然臺灣的王爺種類非常的多,但普遍的信仰共識皆認為,王爺能協助百姓祛瘟除疫,在清代諸多方志均載:「臺俗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也就是說,先民常藉王爺信仰,籌建醮典,以達送瘟之目的。
這類的科儀和儀式,在南臺灣普遍被保留,且分布在南部的幾條溪流流域,如曾文溪流域即有佳里金唐殿的王醮(蕭壠香)、西港慶安宮王醮(西港香)、安定的蘇厝長興宮、第一代天府亦均有王醮;二層行溪流域,北岸有灣裡、喜樹、仁德、歸仁、關廟等地之王醮,南岸的高雄茄萣萬福宮、賜福宮、金鑾宮;東港溪流乃有東港、小琉球、南州等地迎王,而這些送瘟的儀式,均是迎請代天巡狩蒞臨地方綏靖,並藉建造王船,逐送瘟疫。
另外,彰化鹿港王爺廟甚多,但信俗上不建王醮,而是迎請「代巡」、「欽差」等奉御旨之大神,蒞臨地方以「暗訪」的形式「逐疫祛瘟」,因為傳統思維瘟疫乃鬼靈作祟,藉王爺暗訪可收除邪祟以靖地方。
王爺信仰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疫情嚴峻的這個時期,人人都希望疫情趕快遠離,這時就甚為需要藉由王爺信仰,以及其有關的儀式來安定人們懼怕的身心靈。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藉由王爺信仰及其有關的儀式,達到收除瘟疫功能,安定百姓的身心靈。
送瘟儀式,在南臺灣普遍被保留,均是迎請代天巡狩蒞臨地方逐疫祛瘟。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