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藝術很有事》記錄李明則 畫出臺灣土地記憶

發佈日期:2025/11/24 15:58 點閱:10
藝術家李明則的6聯屏《走自己路的》氣勢驚人,近11公尺的畫作像是臺灣版武俠電影海報。(公視提供)藝術家李明則的6聯屏《走自己路的》氣勢驚人,近11公尺的畫作像是臺灣版武俠電影海報。(公視提供)

記者周毓洵/臺北報導

 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推出全新一集《李明則,人生一幅畫》,帶觀眾走進藝術家李明則的創作世界,近距離記錄他如何以漫畫線條、民俗圖像與生活記憶,拼貼出屬於他的臺灣風景。節目將他的畫室、展場與創作心法完整呈現,展現這位資深藝術家如何用筆記錄土地、也描繪人生。

 1957年出生於高雄岡山的李明則,1981年以雄獅美術新人獎受到矚目,創作力旺盛的他從未停下腳步,作品更先後被國內外多間美術館典藏。1997年他以作品「儒林外史」登上威尼斯雙年展,成為臺灣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

 李明則的創作脈絡從早期的「中國風」,到解嚴後重新對照現實環境、轉向「臺灣風」,再到近年推展出的「走自己路的」系列,風格愈趨鮮明。他擅長從生活中取材,高雄明德新村、左營蓮池潭等都成為畫面主角,《拾到寶》系列更結合老物件與繪畫,形成獨特的複合媒材語彙。

 李明則表示,漫畫是他的創作 DNA,「線條就是漫畫的精神」。童年放學後在雜貨店翻看的連環漫畫、葉宏甲與陳定國的武俠作品、乃至《獨臂刀》的武打戲碼,都成為他視覺想像的起點。他甚至曾自己畫漫畫給同學傳閱,看著大家看得入迷,讓他更確立了以「連續式敘事」與「漫畫式劇情」創作的方向。

 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沈裕昌肯定的表示,李明則擅於捕捉「時代中一般人看不見的奇怪與有趣」,再以視覺語彙轉化到畫面上。他分析,李明則的作品吸收了廟宇彩繪的圖像邏輯與散點式布局,雖然作品尺寸大,但不具壓迫感,觀者反而會忍不住靠近,一格一格看進細節,最後在腦海中拼成整體畫面,形成獨特的觀看體驗。

藝術家李明則笑談對武俠漫畫及武俠片深深著迷,啟蒙創作。(公視提供)藝術家李明則笑談對武俠漫畫及武俠片深深著迷,啟蒙創作。(公視提供)
藝術家李明則作品〈左營蓮池潭〉(2004)局部。(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藝術家李明則作品〈左營蓮池潭〉(2004)局部。(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