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家是臺北的名字》 從10棟家屋讀懂1座城

發佈日期:2025/11/22 20:04 點閱:13
臺北市文化局《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透過10棟文資家屋為軸線,書寫臺北家族與空間、歷史與情感的共生故事。(記者黃朝琴攝)臺北市文化局《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透過10棟文資家屋為軸線,書寫臺北家族與空間、歷史與情感的共生故事。(記者黃朝琴攝)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市文化局攜手有理文化出版《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文資專書,從「新春芳茶行」等10棟家屋為軸線出發,以記憶為引、建築為線,書寫臺北家族與空間、歷史與情感共生故事,呈現臺北百年來人與空間的交織關係。

 臺北市文化局今(22)日舉辦《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該書建築顧問暨作者王惠君與新芳春茶行第4代王瑤玟,分享書中故居建築的故事。整場活動串聯導覽、講座與現場交流,讓參與者如同走進一場活的「家族相簿」,在不同時空與故事間移動,看見故居建築與家的形貌如何映照城市的變遷,也感受個人記憶如何匯流成集體的城市故事。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書中呈現的不只是建築史,更是一部關於生活與時代的城市記憶。當我們重新凝視一棟房子,便是在重新理解這座城市,也理解我們與臺北共同成長的軌跡。

 文化局專門委員邱稚亘表示,過去大眾認識文化資產時,多著眼於建築風格、材料、格局等「硬體面」,不過能給予一棟家屋生命力,卻是與這個家相關的人物、故事與生活情境,本書透過文化資產背後的「軟體面」切入,試圖以人的角度重新理解臺北文化資產的脈絡,那些曾被時代遺忘的故居與家屋,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承載臺北人記憶的所在。

 臺科大建築系教授王惠君長期參與臺北文化資產建築調查研究與推廣,她也分享編書過程中的構想。王惠君表示,《家是台北的名字》並非單純的建築導覽書,而是一場從「人」出發的城市書寫,透過居所、聚落與生活痕跡,串起不同世代、族群與產業的脈動。她期盼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理解「一棟屋,不只是個人的家,也是城市記憶的最小單位。」

 該書受訪者之一、新芳春茶行第4代的王瑤玟也針對茶行的家族故事進行解說,透過親身在茶行生活的點滴,寫作業、用餐等兒時記趣,帶民眾回望臺北早期商業街區與生活樣貌。

 今天也邀請到作家張惠菁與學者李律鋒對談,以「記憶中,那個在台北的家」為題,從個人經驗談起,討論當建築被時間與情感包裹,該如何閱讀「家的故事」。兩人也從各自長期觀察的城市空間與故居觀察出發,討論當建築被時間與記憶包裹,我們要如何重新閱讀屬於臺北的「家的故事」。

臺北市文化局今(22)日舉辦《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記者黃朝琴攝)臺北市文化局今(22)日舉辦《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記者黃朝琴攝)
臺北市文化局專委邱稚亘強調,《家是臺北的名字》從10棟文資產家屋背後的家族故事,帶大家看懂城市記憶。(記者黃朝琴攝)臺北市文化局專委邱稚亘強調,《家是臺北的名字》從10棟文資產家屋背後的家族故事,帶大家看懂城市記憶。(記者黃朝琴攝)
臺北市文化局今(22)日擇定「新芳春茶行」,舉辦《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記者黃朝琴攝)臺北市文化局今(22)日擇定「新芳春茶行」,舉辦《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新書發表會。(記者黃朝琴攝)
新芳春茶行第4代王瑤玟(左)分享書中故居建築的故事。(記者黃朝琴攝)新芳春茶行第4代王瑤玟(左)分享書中故居建築的故事。(記者黃朝琴攝)
新芳春茶行整體建築介紹與歷史文物。(記者黃朝琴攝)新芳春茶行整體建築介紹與歷史文物。(記者黃朝琴攝)
日治時期臺灣茶葉宣傳海報(記者黃朝琴攝)日治時期臺灣茶葉宣傳海報(記者黃朝琴攝)
日治時期臺灣茶葉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日治時期臺灣茶葉明信片(記者黃朝琴攝)
新芳春茶行整體建築介紹與歷史文物。(記者黃朝琴攝)新芳春茶行整體建築介紹與歷史文物。(記者黃朝琴攝)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