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啟禎
頭部是人體受損後最易致命的部位,在戰場上對其保護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而頭盔作為影響官兵存活率的關鍵防護裝備,自建軍以來即扮演核心角色。我國曾陸續使用日、德、法、英、美製與國造裝備,除了作為戰場識別外,更見證在大時代背景下建軍的艱辛與演進。
資深軍裝研究者吳尚融指出,早期頭盔多以鋼鐵製成,由於我國以農立國,冶鐵工業不及歐洲與日本,加上當時中國大陸戰場的政治情勢,各地軍隊往往就近向日本、英屬香港等地採購頭盔。彼時頭盔仍以防破片為主,從大量的戰役照片中可見,江西剿共時期,由於共軍主戰火力多為步槍、土製炸藥,許多官兵仍只佩戴布質小帽;然而,在面對配備重火砲的日軍時,即可見國軍官兵頭戴日製頭盔與之交戰的畫面。
戰況緊迫 外購快速補充
為何會有這樣的情形?吳尚融說明,早期軍用裝備並未統一生產與採購,許多部隊須自行籌購,例如第5軍在「一二八事變」中所著用的頭盔,就同時包含英製與日製款式。當時,僅有如教導總隊、中央軍校學生,或較具財政實力的稅警、憲兵等單位能優先取得頭盔。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期間的中國大陸戰場受限取得因素,頭盔不會因樣式而存在意識形態界線;反觀歐洲戰場,同盟國佩戴英、美製頭盔,軸心國則佩戴德製頭盔,頭盔樣式也成為各自陣營的符號。
國軍在中國大陸戰場後期,經常可見同一單位混用德式、英式與美式頭盔情形。吳尚融特別解釋,這與換裝節奏、補給延宕與戰況緊迫有關,只能循序汰換、交替使用,例如德式M35頭盔為中央政府採購;粵、桂系部隊則多使用廣東生產的英規頭盔或國造「梅花盔」,外型近似日軍早期櫻花盔,頂部鑄有梅花花瓣紋飾;抗戰勝利進入戡亂至遷臺初期,國軍主要使用日製90式頭盔。受限戰事壓力,我國難以投入長時間自主研發,幾乎只能以外購為主,快速補足戰力。
導入美援 全面換裝M1
提及國人最熟悉的頭盔,多數人第一印象即為美製M1頭盔。我國使用M1的起點,始於遠征軍駐印部隊與傘兵部隊。最後一批在中國大陸使用的M1,多於東北戰場與共軍交戰時消耗殆盡。轉進來臺後,隨著美援計畫完整導入,美軍操典、技令、裝備同步跟進,國軍得以全面換裝M1頭盔,使單兵裝備標準化,也終結後勤補給混亂局面。汰換之舊式盔具,則下放至二、三線單位使用。
至於國造頭盔方面,早期曾短暫生產「梅花盔」以及仿製的英式、德式M35,但受限於煉鋼技術、產能與局勢,無法廣泛換發。直到民國50年代,國軍開始大量生產美式M1,到近代我國取得複合材質凱夫拉人造纖維後,研製出「功夫龍」戰鬥盔,國軍官兵才首次擁有具備輕量化與高防護能力的複合材料戰鬥盔,與國際主流接軌。吳尚融指出,「功夫龍」的研製,大幅提升官兵執行任務的存活率,也為後續國造戰鬥頭盔奠定基礎。
模組化概念 實現戰場自主
隨後,EMBH105戰鬥頭盔量產配發,讓官兵在戰場上擁有更高的自主性。吳尚融強調,新一代戰鬥頭盔較過去更人性化,不只提升防護力,其外型與結構也導入模組化概念,可依任務需求掛載夜視、通信與感知等輔助設備。戰鬥頭盔不僅侷限於「保護頭部」,而逐步演化為整合式戰場感知載具,將遊戲中RPG式的戰術輔助能力實體化,突破傳統盔具功能框架。
吳尚融強調,頭盔雖只是單兵眾多裝備中的一項,但從其百年演進,即可回望國軍自外購走向自主研製的艱辛歷程。這不僅象徵建軍的成長與茁壯,更承載著國軍在困境中奮戰求存的歷史脈絡,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