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軍事好好玩】海巡裝備科技化 打造全方位防線 強化救援、查緝效能 

發佈日期:2025/11/06 點閱:16
 海委會海巡署艦隊分署「巡護七號」執行114年度第2次遠洋公海漁業巡護任務。(取自海巡署網站) 海委會海巡署艦隊分署「巡護七號」執行114年度第2次遠洋公海漁業巡護任務。(取自海巡署網站)

記者簡廷哲/專題報導

 海洋委員會去年將11月8日訂為海巡節,除表達對海巡人員的敬意,也提升國人對海洋意識與國家安全認知。為強化守護國家海洋防線的能量,海巡署近年積極推動裝備升級與科技化,陸續導入「遙控式動力救生圈」、「無人機」及「手持式熱顯像儀」等高科技設備。這些科技工具的應用,不僅提升海上執勤效率與安全性,也降低海巡人員在惡劣天候或高風險環境中直接涉險機率,進而達成「落實科技輔勤、汰補救援裝備、提高搜救效率」目標。 

 展望未來,海巡署將持續以科技輔助人力,打造更機動、安全的救援環境,強化海域與岸際的救災效能,全力守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遙控式動力救生圈 突破風浪限制 遠端遙控更安全 

 海上救難分秒必爭,但在傳統勤務中,部分海域受地形或風浪影響,救援船艇難以靠近,救生人員若強行下水,往往面臨極高風險。為彌補這項救援缺口,海巡署自民國110年起陸續配置「遙控式動力救生圈」,以科技手段強化黃金救援時間的應變能力。

 「遙控式動力救生圈」採雙渦輪推進系統,打破傳統救生圈拋擲距離的限制,最高航速可達每秒3公尺,能快速穿越風浪,抵達待救者身邊。最大價值在於兼具高機動性與安全性,讓救援人員可透過遙控方式操作,無須親自下水執行任務,不僅提升獲救機率,也大幅降低執勤風險。近年來,該設備已多次成功運用於釣客落海、漁船擱淺等案件,有效提升海洋救援能量。

無人機 即時影像監控 助益防災傳遞 

 自海巡署於民國108年成立「無人機隊」以來,無人機運用已從單純空中偵蒐,逐步發展為多元的「科技輔勤」模式。目前海巡署所使用的機型以「單旋翼」及「四旋翼」為主,透過即時影像傳輸系統,能遠端監控現場狀況,特別是在近岸違法捕魚、走私等查緝任務中,發揮重要功能。

 近來,有海巡人員藉由無人機發現受困在潮間帶的女子,並於短短幾分鐘內展開救援,成為任務現場得力助手。此外,在今年颱風期間,第一線人員運用無人機搭載廣播器,以中、英、日、越南等多國語言,對岸際遊客進行勸離。此舉不僅提升勸導效率,更確保防災訊息傳遞無死角,充分展現海巡署在科技應用上的靈活與創新。

手持式熱顯像儀 精準辨識位置 提升搜救能量  

 自民國110年海巡署配置手持式熱顯像儀後,主要使用於巡邏、守望等勤務,並輔助執行岸際搜救或海上搜尋作業。該儀器由美國FLIR公司製造,即使在光線不足或夜間環境中,也能透過紅外線熱源成像,清晰辨識目標位置與特徵。全機重量僅793公克,輕量化設計,內建拍照、錄影及WIFI功能,可同步記錄操作人員所在經緯度,並鎖定落海人員位置,兼顧值勤人員動態安全,有效提升海巡救生與搜救能量。

 遙控動力救生圈兼具高機動性與安全性,大幅降低執勤風險。(取自總統府flickr) 遙控動力救生圈兼具高機動性與安全性,大幅降低執勤風險。(取自總統府flickr)
 海巡署藉由遙控動力救生圈,協助將落海者帶回岸上。(取自海巡署東部分署臉書) 海巡署藉由遙控動力救生圈,協助將落海者帶回岸上。(取自海巡署東部分署臉書)
 金馬澎分署遴選持有專業證照的同仁組成教官團隊,打造無人機自訓小組。圖為無人機靜態展示畫面。(海巡署提供) 金馬澎分署遴選持有專業證照的同仁組成教官團隊,打造無人機自訓小組。圖為無人機靜態展示畫面。(海巡署提供)
海巡署單旋翼無人機。(取自海委會網站)海巡署單旋翼無人機。(取自海委會網站)
 海巡出動紅外線熱顯像無人機執行暗夜搜救任務。(擷取自影片,海巡署提供) 海巡出動紅外線熱顯像無人機執行暗夜搜救任務。(擷取自影片,海巡署提供)
 手持式熱顯像儀主要用於巡邏、守望等勤務,即使在光線不足環境中,也能透過紅外線熱源成像,清晰辨識目標位置與特徵。(取自總統府flickr) 手持式熱顯像儀主要用於巡邏、守望等勤務,即使在光線不足環境中,也能透過紅外線熱源成像,清晰辨識目標位置與特徵。(取自總統府flickr)
手持式熱顯像儀諸元手持式熱顯像儀諸元
旋翼型無人飛行載具諸元旋翼型無人飛行載具諸元
遙控式動力救生圈諸元遙控式動力救生圈諸元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