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瑜/臺北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今(5)日於臺北101双融域AMBI SPACE ONE,舉辦「山林軌跡的回響-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沿線山村聲音地景」發表記者會,正式公開「聲音地景採集研究計畫」成果,將自然聲響與居民故事轉化為各車站的聲音地景,呈現阿里山文化景觀的生活紋理與獨特內涵,讓大眾從「聽覺」重新認識阿里山林鐵。
林鐵及文資處指出,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是臺灣首處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全長逾70公里,串連20座具自然、生態、產業與人文特色的車站,不僅具車輛、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更承載了無形的聲音記憶與日常故事。此計畫以「聲音」作為媒介,紀錄林鐵沿線的自然生態與聚落生活,讓人們在火車鳴笛、蟲鳴鳥叫、居民談笑與工務作業聲中,感受阿里山的文化厚度。
林鐵及文資處表示,此計畫委由合方創意團隊及藝術家吳燦政經過長達1年的聲音採集,跨越不同季節與海拔高度,訪問沿線聚落的居民、林鐵退休與現任員工,透過了解受訪者的生命故事與背景,發掘聲音紀錄的內容,從道班修理軌道的金屬聲,到黎明初曉時陸續出現的登山客足跡聲,逐漸擴大到高山低谷各種豐富的動植物聲響,集結成阿里山獨特的聲音地景特色,這些素材已上傳至國際聲音平臺radio aporee,期使世界各地都能藉由「聆聽」認識阿里山與林業鐵路。
林鐵及文資處處長王昭堡指出,阿里山不只是山林中的風景,而是一場跨越百年、充滿生命記憶的回響,而「山林軌跡的回響」不僅是一次研究計畫的成果發表,更是一份讓阿里山「被聽見」的邀請,歡迎各界好友一起聆聽屬於阿里山的聲音地景,展開一場與山林對話的聲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