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外交部今(5)日在立法院針對川普亞洲行及川習會情勢報告指出,美、「中」著重在先前談判的貿易內容,川習會未觸及臺灣議題,美方展現對臺支持的穩定延續,同時美方強化與印太盟友的經濟與安全合作;外交部未來將持續深化與美國夥伴關係,並續密切關注美「中」互動。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日邀請外交部長林佳龍、國安局副局長張元斌、經濟部次長江文若、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等人報告「川普亞洲行及『川習會』後印太區域經濟、安全情勢對我之影響」,並備質詢。
外交部報告指出,美國總統川普10月26日至30日訪問亞洲,先後訪問馬來西亞、日本及韓國;訪韓期間除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相關活動,期間並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舉行會談,是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首度與習近平會面。外交部及駐美國代表處持續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繫,確保臺美關係穩定深化,及我國利益不受影響。
外交部提到,各界關切「川習會」是否提及臺灣議題,川普於會後在「空軍一號」受訪即強調「從未提及」 ,中共「外交部」會後發布新聞聲明同樣未提及臺灣。事實上,川習會含翻譯實際會談歷時約80分鐘,綜據目前掌握資訊,雙方討論主要聚焦確認由美國財長Scott Bessent及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前於馬來西亞談判所達成的內容,以及美「中」領導人明年互動規劃等。
外交部研析,川普在出訪期間指出對臺灣「非常尊重」,被問及若習近平施壓臺灣議題時,也明確表態「臺灣就是臺灣」;在 APEC 企業領袖峰會演說中並讚揚臺灣在美投資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關鍵貢獻。整體而言,可以觀察到美方透過高層一致立場與公開言論,展現對臺支持的穩定延續。藉由臺美持續深化經濟與產業合作,臺灣的角色絕不是所謂的「談判籌碼」,而是美國重要的「經貿夥伴」。
外交部進一步表示,川普此行圍繞經濟安全與再工業化兩大主軸,與各國的雙邊談判聚焦貿易、礦產、能源及科技合作,尤其重視強化稀土與關鍵礦物供應鏈韌性。另一方面,川普此行也展現「以實力達致和平」理念,強化美日安全同盟及軍事合作關係、與韓國建立海事夥伴關係及允諾協助建造核潛艦,並見證「泰柬邊境和平協議」簽署,向外界傳遞美國仍是印太地區安全與秩序主導力量的訊號。
外交部說,未來也將持續深化與美國夥伴關係,並續密切關注美「中」互動。臺美間互信友好,溝通管道暢通,一直保持密切聯繫。我將持續在臺美關係良好基礎上,善用美國擴大與盟友夥伴經貿合作契機,強化與川普政府在經貿、人工智慧、高科技及關鍵礦物供應鏈等臺美具共同利益的領域之合作,以期進一步提升臺美關係。
另外,國安局報告指出,美「中」之間的根本矛盾不易解決,由於美、「中」戰略互疑,安全威脅、科技競爭等結構性問題難解,且競相強化關鍵科技及原料自主能力,降低相互依賴。此外,美國關切中共在臺海、南海地區軍事活動及脅迫行為,並將確保美盟在印太地區捍衛自身利益之能力,判未來美「中」地緣戰略角力將持續升溫,不易緩解。
國安局表示,川普亞洲行及川習會牽動美國印太友盟對「中」關係互動,影響區域經濟與安全情勢發展。國安局將續掌握美國印太戰略及美「中」關係動向,繼續緊密與國際友盟情報交流與合作,機先掌握情勢變化,以支援政府安全決策及應變規劃,提升我國家安全韌性及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