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強化心理防禦韌性 反制影響力作戰

發佈日期:2025/10/29 點閱:49

 近年,極權專制勢力干預民主國家選舉的情況,已造成全球自由陣營重大安全挑戰。2016、2020、2024年,美國情報機構與媒體屢次揭露俄羅斯、伊朗與中共,先後藉由駭客入侵、操作假訊息及社群媒體滲透等手段,試圖影響美國選民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由此也可發現,資訊時代的「認知作戰」早已取代軍事衝突,成為政治領域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主要型態。

 舉例來說,俄國官媒「今日俄羅斯」曾資助美國在地網紅製作親俄內容,並以AI生成影片誤導輿論;伊朗駭客網攻美國總統選舉各競選團隊,竊取敏感資訊;中共更集其大成,對美、英、加拿大、澳洲等多個民主國家,進行從地方到全國性選舉的訊息擾亂,目標正是為撕裂自由社會團結、削弱民眾對民主政治的信任。而此類手法的交錯運用,已由學界歸納並統稱為「影響力作戰」。

 「影響力作戰」是結合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等多重手段,藉資訊傳播影響目標群眾觀念與行為的戰略行動。以中共為例,主要在汲取從蘇聯至俄羅斯時代對西方國家發動「混合戰」經驗,逐步發展出具特定論述脈絡的「全域影響力作戰」體系。

 尤有甚者,中共將過去廣為人知的「輿論戰、法律戰、心理戰」等「三戰」謀略,融合文攻武嚇、經貿施壓所升級的「認知作戰」、「灰色地帶」襲擾,利用當代資訊傳播的多元便捷,企圖操作輿論宣傳、情緒感染,製造民主社會分裂對立、削弱軍民防衛意志和信心,行徑相當惡劣。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已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中共「影響力作戰」的實驗場。北京長期以網路攻擊、假訊息散布等途徑滲透臺灣社會,又以軍機、軍艦擾臺,破壞臺海周邊海底電纜,正是企圖引發社會焦慮與對政府的不信任,進而形塑有利其主導兩岸關係政治敘事的輿論環境。

 中共一方面藉跨境網路監控,蒐集我國民眾在社群媒體上的發言紀錄;另一方面,則陸續制訂規範定義模糊,但罪行及刑責駭人的所謂「懲治煽動分裂國家犯罪」法律框架,作為恫嚇、打擊與北京持不同立場之特定人士的手段。

 當民眾意識自身可能遭監控時,很可能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減少公開討論政治議題的意願,甚至不願顯露有違中共主張的看法。此時,「數位監控—情緒反應—自我審查」的無形鎖鏈,就會纏繞於臺灣社會,中共正是要利用這種「寒蟬效應」心理機制,讓我國自由開放的社會漸趨沉默,甚至喪失批判與自我論辯能力。

 中共近日製播以對臺諜報潛伏為故事主題的「沉默的榮耀」電視劇,就是其「影響力作戰」的延伸。該劇將在臺共諜塑造成「民族英雄」,試圖以所謂「祖國統一」,正當化間諜滲透的行為;播映期間同時製造假訊息,指稱「國軍對大陸發動網攻、竊密」,自述相關人員已為其掌握,將進行究責等,圖謀在我國社會和軍隊散播如同鬼故事般的恐懼,既欲打擊我軍民心士氣,也試圖讓大眾噤聲。

 面對中共合理化侵略陰謀,同步顛覆目標心理防線的典型「影響力作戰」手法,政府已提出「不主動挑釁、以實力維護和平、強化全社會韌性、深化與民主夥伴合作」4項主要政策應對。「不主動挑釁」是基於守護和平的信念,以實況揭露中共惡行為出發點,不刺激情勢升高;「以實力維護和平」是在發展三軍嚇阻戰力同時,加強資安防護與跨部門協調,確保關鍵基礎設施與社群輿論空間不被滲透;「強化全社會韌性」旨在透過全民國防教育與媒體識讀訓練,讓民眾理解「認知作戰」的操作邏輯,建立對中共「影響力作戰」的免疫力,在堅持自由、民主、開放原則上,推進和國際友盟的合作。

 破除中共「影響力作戰」的另一重要途徑,是主動強化正面訊息的傳播。國軍將會適時公開重大演訓、新式武器獲裝與國際合作訓練等成果,提升「見軍率」,讓民眾了解國軍戮力戰備工作的具體成效;亦會強化守護家園的「防衛敘事」,透過多元途徑,向年輕世代呈現國軍真實面貌,讓年輕人認同保家衛國、捍衛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社會從信任國軍開始,建立抗拒恐懼、團結自信的心理韌性。

 綜言之,與中共「影響力作戰」的抗衡,是一場價值信念之戰,而心理韌性是其中最重要關鍵。唯有以公民力量培養民主自覺,強化敵情意識與媒體識讀能力,才能讓北京無從施力。國軍官兵更應以堅定愛國信念建立心理防禦意識,以保衛社稷安定為榮,方能戰勝中共「認知幽靈套路」。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