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會10月21日舉行第104任首相選舉,自民黨黨魁高市早苗在參眾議院皆獲得過半選票順利當選,成為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她隨後於10月24日在眾議院全體會議發表首次施政演說,表示要推進經濟復興及強化安全保障,讓日本更加強大、更富裕;在外交與安全保障方面,高市早苗強調要重拾在世界中心盛放的日本外交,並以日美同盟為核心,繼續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質言之,其施政方向不僅牽動日本的內政,更將影響我國與亞太地緣戰略格局的平衡。
高市早苗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執政時期的重要內閣成員。她就任首相後,在國防、安全保障,以及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上,延續與安倍晉三政策相似的立場,其實有跡可循。
2021年安倍晉三參與臺灣智庫線上會議時曾提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更於2022年2月明確表示,「臺灣發生事態就是日本發生事態」。他在卸任日本首相後,依然關注臺灣議題,甚至認為美國應對臺灣放棄「戰略模糊」的態度,明確表達協防臺灣。今年9月19日,高市早苗在宣布參選自民黨黨魁的記者會上亦表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與安倍晉三的觀點一致。
高市早苗曾多次訪臺,是日本政壇中與臺灣互動密切的重要政治人物。關於兩岸問題,她在選舉前夕回應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提問時強調,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堅決反對使用武力或脅迫方式片面改變臺海現狀,並呼籲透過和平對話解決兩岸問題。她形容臺灣是日本「極為重要的友人與夥伴」,雙方共享自由、民主與法治等價值觀,也重申「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論點。
臺灣與日本同為島國,就鄰近的地理位置而言,兩國如同唇齒關係。高市早苗指出,倘若臺灣海峽爆發衝突,日本勢必受到連帶影響。一旦臺灣海峽爆發衝突,她分析可能發生的情境有三:第一、中國大陸動用武力進犯臺灣;第二、中國大陸切斷臺日的海上航線;第三、中共運用網路與宣傳戰影響臺灣輿論,以達不流血統一。對試圖推進經濟復興讓日本「再次站起來」(Japan is Back)的高市早苗來說,第二種場景應該是她最不願見到的,但發生機率卻是較高的。而一旦威權主義勢力掌控臺灣海峽的通道,日本對外進出口貿易與經濟發展必將受到斲傷,攸關日本的生死存亡。
臺灣與日本雖無正式邦交,但相互間的連動影響卻是直接與密切的。高市早苗強調2國在經濟、科技與人道領域的實務合作上,應該更加深化;她也呼籲,為防止臺灣「變成第2個香港」,日本與臺灣及歐美民主國家應建立「準安全同盟」,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特別是面對中共、俄羅斯與北韓日益頻繁的軍事活動。她表示,威權主義國家的軍事動向讓日本深感憂慮,日本也將繼續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鞏固與美國、印度、澳洲及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建立堅固的區域安全網絡,而臺灣在這個架構中相當關鍵。
今年4月,高市早苗率領多位日本國會議員訪問臺灣,並拜會總統賴清德。當時她表示,包括臺灣在內共同擁有自由民主理念的國家,應形成類似準軍事同盟的關係,互相防衛以保障安全。臺日雙方持續加強非政府的實質關係,包括人員互訪、資訊共享,一旦危機發生時,才能共同面對及應處。在經濟發展方面,她認為日本與臺灣在半導體和人工智慧(AI)領域能夠深化合作,確保與強化供應鏈上的戰略夥伴關係及關鍵技術的自主。她也曾在就職演說提到臺積電進駐熊本的案例,希望將類似成功振興地方案例擴散至全日本。
高市早苗擔任日本首相,是臺日關係更友好發展的契機。其新任官房長官木原稔表示,臺灣與日本共享基本價值,雙方經貿關係緊密,彼此互為極重要夥伴及珍貴友人,今後日本政府將在既有立場上,進一步與臺灣深化交流合作。對日本新任首相與內閣的友臺論點,總統府與外交部均表示高度肯定與歡迎,並期盼2國持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印太地區穩定繁榮;在經濟安全上,也將共同合作打造「民主的非紅供應鏈」。
綜言之,無論就地緣戰略、經濟發展或是政治理念與制度,與臺灣相鄰的日本均為最佳合作夥伴,既然日本新政府已展現友好合作的意圖,我國應把握機會深化合作與交流關係,尋求共榮與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