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北投中心新村《心窗》特展即起登場,以「閃爍微光印象的相憶之窗」為主題,分4個展區,完整呈現北投13個列管眷村的故事,以模型重現昔日眷村生活場景與紛圍,從竹籬笆、腳踏車、曬香腸,乃至餐桌上家常佳餚,同時將35位眷戶生命故事,轉化為具體可見的「故事箱」,搭配「心動之窗」多媒體互動展間,帶領觀眾走進竹籬笆的春天,看見眷村的前世與今生。
北投中心新村經理陳威廷表示,中心新村2023年展開《心窗》3年計畫,針對北投13處列管眷村陸續進行口述歷史調查,眷村每一扇半掩窗戶內,都有一個家的笑語和汗水,每位眷戶的心都像一扇窗,擁有一道道記憶的風景,「心窗」連結眷戶的情感與記憶,也乘載臺灣歷史重要紀錄,等待後代駐足欣賞,希望被看見、被理解,達成歷史文化傳承與文化平權的永續願景。
第1個展示區梳理北投區7處列管眷村(大屯新村、健行新村、華夏一村、福興新村、實踐一村、慈光五村與婦聯三村)的形成與消逝,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餐桌上擺放兩盤眷村菜,包括「蛋菇菠菜湯」和「什錦菜」。
北投中心新村總監李曉雯表示,這個場景重現石牌「福興新村」李家熱氣蒸騰的餐桌,李媽媽(高寶月)有著街坊口中的好手藝,她的「什錦菜」是眷村經典味,而「蛋菇」則來自於李伯伯(李應龍)故鄉江西,承載著遠鄉情感。
李曉雯說明,長的像馬卡龍的「蛋菇」,翻滾在菠菜湯裡樣子十分可愛,這道菜盛行於江西地區,作法是先將蛋液灌入豬小腸中蒸熟後,再切斷進行各類烹煮,至於「什錦菜」則混合10種切成細條的食材,眷村過年期間桌上一定會有這道菜,象徵十全十美、十方圓滿的意思。
李曉雯表示,民國59年左右,為了協助無眷舍的國軍官兵貸款購屋,國防部開辦「華夏集建貸款」,由政府出面向銀行辦理低利貸款,眷戶自行購地建屋,房屋所有權為私有,可自由買賣。位於北投的「福興新村」和「華夏一村」屬於此類型的列管眷村。
江西籍的李應龍,1922年出生,隨著軍隊出生入死,輾轉來到臺灣。在823炮戰時,膝蓋受彈傷後提早退伍,在三軍總醫院伙房負責採買工作,經人介紹認識當時在醫院福利社工作的太太(高寶月),兩人相差21歲。結婚後,隨著孩子出生長大,原來的小房子實在住不下,循著報紙廣告,決定搬到石牌附近的福興新村。
進入第2個展區,從屋外的竹籬笆望去,後面停放著一台送餐的腳踏車,屋簷下曬掛著臘腸與香腸,彷彿感受鹹味撲鼻而來,這是多數眷村子弟共同記憶。穿過竹籬笆,來到多媒體互動展間「心動之窗」,深受參觀者青睞。
李曉雯指出,站在搭設好的復古背景,透過前方攝影機自由錄影10秒鐘,影像上傳後,黑白的錄影畫面隨即被映照在佈滿老舊照片的大螢幕上,赫然發現好像站在家中,透過窗戶看到20年前的自己一般,時空立刻穿越進了眷村老相片裡,成為記憶的共同創作者,串起了過去與現在。
第3展區為《心窗》特展核心區域,以「故事箱」方式訴說北投的眷村故事。李曉雯說明,北投中心新村2023年開始進行北投13處眷村口述歷史調查,將35位眷戶的生命故事,轉化為許多具體可見的「故事箱」,擺設在中心新村舊門窗框、復古家具打造的展區空間,層層堆疊覆蓋的油漆、斑駁鏽蝕的鎖痕,見證大時代下生活痕跡,也成為眷村歲月變遷的具體象徵。
李曉雯提到,展區中央特別打造「北投十三村照片牆」,以北投的山勢天際線為構圖骨架,以大屯山、七星山、擎天岡等山系依序鋪展於畫面之上,天空則以北投13處列管眷村的舊航照影像交織而成,山景部分則嵌入眷戶珍藏的老照片。
至於第4個展區,則是紀錄影片和製作現場,讓民眾了解故事箱的製作過程,同時邀請觀眾走進一間沒有牆壁、沒有屋頂的房子,寫下自己的心得和留言。
陳威廷表示,《心窗》計畫2023年先在復興崗康莊社區舉辦工作坊,邀請中心新村、慈安二村、溫泉新村、重三新村原眷戶製作自己的故事箱,將值得紀念東西放進故事箱內,例如關開來將軍的勳章、王之政教官的專書、張安倫的降落傘、陳淑娥的返鄉照,都是人生重要事蹟。呂春媛的故事箱內,四周掛滿畫著雨滴的紙條,中間空留一桌一椅,她說眷村生活就是如此,家徒四壁、經常漏水。
陳威廷指出,2024年加入北投新村、七虎新村的眷戶故事,由眷戶說故事、劇場藝術家製作故事箱,每個箱子猶如一個小型劇場上演生命記憶。例如謝國安的故事箱,重現北投新村獨特日式三層木構造建築風格,也是當年老電影《荷葉蓮花藕》跟《香蕉天堂》重要取景空間。七虎新村徐剛健的故事箱,則是那座遠近馳名的七虎籃球場鳥瞰景像,每到颱風天後,瞬間成為村內小孩的游泳池。
陳威廷提到,2025年的眷村調查擴大到石牌、唭哩岸一帶,探訪大屯新村、健行新村、華夏一村、福興新村、實踐一村、慈光五村、婦聯三村等7座眷村,眷戶的口述歷史資料,改由藝術科系學生接棒製作故事箱,注入年輕世代想像與媒材實驗。
黃翊婷用報紙上的售屋廣告貼滿故事箱,中間放上一棵綠色大松樹,襯著紅色的門,門牌寫著老家地址,父親化身成一顆寶星勳章,眷戶李美貞的家即刻映入眼簾。杜婷宇打造健行新村袁大祥的眷村記憶,作為村內第一間雜貨店,故事箱最外層呈現當時店外設置的郵箱,而內部採用透光燈箱,表現袁大祥童年在雜貨店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