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高寒地救援訓練 提升山地搜救量能

發佈日期:2025/10/26 點閱:40

 陸軍航特部特戰訓練中心今日將完成年度「高寒地救援訓練班」期末鑑測,為國軍培育搜救人才,滿足國內救災與戰備任務需求。該班隊係結合高山環境,藉「情境式教學」磨練學員於極低溫限時條件下執行救援任務。學員在資源受限與惡劣環境中,須善用各種求生工具和技能,冷靜判斷情況,在任務受阻或補給中斷等突發狀況下,自力維生並解救受困人員於危難。具高山困難地形專業職能之合格完訓人員,可執行各種災害與意外救難任務,提升國軍山地搜救量能。

 本次訓練課程,結合實務操作與情境模擬,透過「短距離傷患救援模擬」、「困難地形通過」、「V型拖拉」等訓練項目,磨練高山困難地形操作技能。由於救援任務強調團隊合作,所有成員不僅須建立沉著冷靜的應變能力,更是體能與意志力的考驗;訓員來自不同的單位,除了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合作默契,每一次的訓練課目也是對團隊成員的考驗。

 針對高寒地救援訓練班,特訓中心主要採取「問題導向」訓練方式。教官僅在關鍵時刻給予提示,讓學員針對不同狀況自行思考、相互合作。此種作法能讓團隊成員在面對挑戰時,迅速溝通並做出周延決策。由於真正的搜救任務大多是在惡劣天候環境下進行,各種訓練過程的必要磨練環節相當關鍵,學員在分秒必爭的過程中,須考量所有安全細節,以確保傷患和救援團隊的安全。

 由於高山地區空氣稀薄、溫度偏低且氣候多變,負責高山救援任務之搜救隊員一定要具備優異的基本體能,方能在困難地形中徒步運動,同時建立快速判別與維持方向之技能。由於攜行食物與飲水有限,野外求生技能更不可或缺。學員須尋找並判別各種野外可食用的植物,就地取材製作濾水器具,以利於補給中斷時維持生理基本需求,確保任務繼續執行。

 臺灣山林密布的特性,讓身處其中的人極易迷失方向,若無法保持冷靜走錯路徑,可能發生墜崖等山難事件,我們從媒體報導中時有所聞。此時,搜救人員必須快速抵達事故地點,而如何在時間急迫下穿越濃密森林,本身就是一大考驗。因此,相關訓練過程都讓學員輪流在森林穿越導向行動中擔任前導手、方向手及隊員等職務,利用指北針和地圖等基本工具判定,維持方向,不但考驗每個人的心理抗壓能力,也希望鍛鑄出具專業技能與堅毅意志的高寒地救援專業人員。

 特訓中心高寒地救援訓練班所磨練的技能,於各種天災及意外事故中,已多次發揮重要功能。不論是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及近期多次颱風導致山地部落聯外道路中斷,以及高山的山(空)難事件等,航特部官兵都是在最短時間克服地形與環境障礙,將補給品送達所望地點,或找到事故人員運送下山。這些任務的執行過程,不僅累積國軍特戰部隊的救援經驗,也同步精進了各項專業技能,強化整體救援量能。

 美軍及其他國家的軍隊,亦高度重視山地與困難地形救難職能。近代的各次戰役,高山地帶的救援任務向來都是各國部隊的最大考驗。尤其是在與敵軍交戰的情況下,若戰機遭擊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將陷於敵火的飛行員救出。美國空軍的特種空降救難隊即是擔負此一任務的關鍵人員,他們平日的訓練過程,就是將高山、叢林及其他困難地形列為常態性訓練環境,同時也要設計各種困難的場景,嚴格考驗受訓人員,使其能在最危險艱難的情況下執行救援任務。

 事實上,不僅高寒地救援訓練班如此,國軍在其他各項訓練工作上,亦秉持相同原則。從基層的排級部隊戰鬥輪訓到年度「漢光演習」實兵演練,三軍部隊皆以「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態度從事訓練。不斷針對敵情變化設計各種想定,檢討各種實戰化訓練作為,透過反覆磨練與不斷提高難度,使官兵均能達到戰備要求。此外,更引進各式模擬系統及科學訓練方法,提高各項訓練執行效率,讓國軍在循環精進的過程中,持續強化整體戰力。

 綜言之,「訓練是軍人最大的福利」。平時嚴格的訓練,可以讓官兵在戰時更快融入戰鬥環境,在嚴酷的戰場環境沉著應戰。面對槍林彈雨的激烈戰況,他們不僅能發揮殺敵致果的戰技,更能保護自身生命安全。因此,從保障生命安全和提升軍事專業職能的角度而言,扎實要求各項戰技及體能,才是對官兵安全最大的保障。在軍事科技日新月異,戰場節奏快速,戰鬥強度劇增的現代戰場上,全體官兵均應抱持訓練工作「沒有最好、必須更好」信念,在訓練上超越敵人,才是保家衛國的最大憑藉。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