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采霖/專題報導
新北市美術館即日起至12月21日,推出「關係場域:90年代新北文化地景」展覽,由策展人王品驊策劃,邀集王福瑞、吳瑪悧、林其蔚、姚瑞中、高俊宏、黃明川與劉振祥等7位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檔案文件、館藏作品與藝術家全新創作,回望1990年代新北藝術現場的前衛能量,並在當代視野下重構屬於這塊土地的文化地景,邀請民眾一同回憶珍貴的藝術記憶。
重返「狂野90」 一探前衛藝術行動
展覽以研究出發,藉北縣前衛展覽文件檔案、美術館典藏作品、藝術家全新委託製作等3種方式,邀請回應90年代北縣前衛展覽歷史的藝術家:王福瑞、吳瑪悧、林其蔚、姚瑞中、高俊宏、黃明川、劉振祥,透過他們的創作從21世紀的視點,回訪1990年代的實驗行動精神,體現當年跨域、多元、國際串聯的實踐。
臺北縣文化中心在1992年至1997年,開啟一段被論者稱為「20世紀末最大狂歡期」、「狂野90」的前衛藝術展覽史,開展環境藝術、噪音藝術、後工業藝術、垃圾藝術、宗教藝術節等前衛藝術行動,這些以改革為起點的藝術在地化行動,成為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之後續。
當藝術的視野從河域走向山巒,當年被污染的河流有如一道道「生態創傷」的綻露,吳瑪悧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行動」呈現所有環境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藝術家以社群參與為概念,進行大型參與是環境行動;林其蔚則從2004年展開「聲音模組」的跨媒體實驗,〈唸珠〉由5位表演者同步誦念手中唸珠顏色,在簡單規則下以聲音構築出色彩比例與對比的聲音作品。
記錄時代文明 實踐社會關懷
另一作品展出姚瑞中從1991至2005年間踏查臺灣南北實地拍攝的廢墟影像,「廢墟迷走:以屍骸構築的文明&失樂園」令人彷彿穿梭了時間、地域與社會變遷,是一種社會關懷的實踐行動;其中,王福瑞的「動聲泡」,將燈泡內燈絲因電流起伏產生的振動聲響與光線,結合為作品,隨著電流增大,燈絲振幅漸強,持續拍打著燈泡的透明管壁,迸發出清脆的叮叮響聲,聆聽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件所發出的微小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