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古寧頭戰役」76週年紀念日。此戰役阻絕共軍犯臺,確保臺澎金馬數十年平安歲月,深具意義。尤其近年來,面對中共灰色地帶襲擾,全體國人應深切體認,唯有堅強實力,才能確保國土安全、民主自由永續。
「古寧頭戰役」是國民政府遷臺時期,一場震古鑠今之陸海空聯合作戰大捷,使我國在面臨孤立無援情況下,不僅得以奠定局勢穩定基礎,同時提升防制共產紅色勢力擴張,凸顯我國在亞太區域安全之戰略地位與影響力。今年5月立法院正式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將「古寧頭戰役」起始日與「臺灣光復節」合併紀念,成為「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除了意在提醒世人莫忘戰史,亦應隨時關注地緣政治及戰略情勢。
回顧當年情勢,民國38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建政」,同月15日共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繼而占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嶝島等地。該年6月前,國軍幾乎未在金門設防,在洞悉共軍「金廈同取」作戰方針後,開始積極展開保衛金門部署。在陸上兵力之外,空軍也自10月起,對金廈兩地海域集結船隊發動大規模炸射,拖延共軍集結態勢,共軍渡海運輸載具幾乎全數覆沒。
我海軍獲知共軍登陸後,即下令金門艦艇開往古寧頭西北海域,截擊登陸船團。10月24日晚間,共軍雖如計畫預期登島。惟天亮後,立即遭到具有優勢之我陸、空軍聯手殲滅,令共軍措手不及。
當時,國軍第45師雖係陸軍編制,實際是由空軍警衛第2旅改組,具備最完整的對空支援無線電,以及由空軍派遣的空業官,對於目標指示及炸射指揮極為嫻熟。當時,不僅共軍運輸機帆船全遭摧毀無一返回,更無以增援;而我空軍也在泉州灣以南、東山島以北、漳州以東區域,對所有船隻全力掃蕩。此外,海軍第1艦隊所屬「太平號」護航驅逐艦,則開入古寧頭西北方金廈水道巡弋,預防廈門方面渡海增援。
26日拂曉,國軍在戰車、火砲和飛機配合下,向古寧頭登島共軍猛烈反擊。國軍第12兵團司令官胡璉將軍,受命抵達金門水頭村會晤湯恩伯,調整戰略部署,隨即嚴整陣勢督率猛攻。胡璉親臨前線後,官兵士氣大振,愈戰愈勇,奮力鑽牆穿壁、逐屋搏鬥。血戰至10月28日下午,共軍彈盡糧絕,其第246團團長孫玉秀負傷後自盡,餘部皆被俘。金門島上戰鬥逐漸平息,國軍持續搜索掃蕩殘敵。同月29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出
「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指出:「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古寧頭戰役」成為國軍極少數成功的三軍跨島多兵種聯合作戰,全體官兵發揚「同島一命、死裡求生」精神,令人欽佩。「古寧頭戰役」後,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雖然仍於39年1月5日重申對華採取不干涉政策,強調美國將不介入「中國內戰」。然而,防制共產國際紅色勢力擴張之客觀戰略情勢,已證明我國軍民同心抗敵之國際貢獻度與重要影響力。
自此,美國政府高層既不再信任毛澤東,也認為毛必然「一邊」倒向前蘇聯,聯合對付美國。因此,美國若要鞏固「太平洋防線」,必須支持我國、南韓、菲律賓與東南亞反共勢力。
同年6月25日,北韓以全副蘇式裝備,在東北與共軍合組戰隊,突然大舉進攻南韓,首都漢城淪陷。27日,杜魯門除派遣海空軍支援南韓反共,同時宣告臺灣海峽中立化,下令第7艦隊通過臺灣海峽。當時中共原已結集15萬兵力,準備再攻金門,面對美國艦隊之強大,乃不敢輕舉妄動。
我們可以說,古寧頭一役,不僅令中華民國之國祚,於風雨飄搖時局中更加堅定,也讓友盟國家對我全民同心抗敵信念敬重有加。不論臺灣光復或古寧頭大捷,皆係臺灣軍民奮勇抗敵的血淚史,亦見證國人堅強的抵抗意志與侵略必敗之鐵律。
綜言之,中共今年將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聯合國成立80週年、臺灣光復80週年,操弄為「3個80週年」,全力進行統戰部署。然而,「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的實施,不僅揭穿其荒誕敘事,且歐美先進國家駐陸使節均缺席閱兵,顯示中共「反法西斯」敘事並未為國際廣泛認可。國人應深切體認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唯有實力,方能為勝利與和平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