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論】多元拓展策略聯盟 培育國防優質人才

發佈日期:2025/10/23 點閱:44

 為提升國防人才素質、增強國防科研實力,國軍所屬軍事校院、三軍部隊與單位等,近年積極與國內研究單位及各大學校院簽訂策略聯盟,期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及社團交流等領域深化合作,多元拓展官兵在職進修及職能發展管道,帶動部隊積極學習風氣,為國家、國軍培育具宏觀視野、高素質之軍士官兵,以強大的學識實力,應對數位時代國防新挑戰。

 縱觀近年如烏俄戰爭、中東地區的多次熱戰衝突,以及印巴空戰等爭端,高科技儼然成為戰場主宰,最明顯例證是,烏俄戰爭讓全球看見全新戰爭樣態,即軟體、數據、人工智慧(AI)正成為新一代「數位軍火庫」;而結合硬體資源催生各類創新技術,也描繪出數位戰場新樣貌。

 對此,各國無不投入大量國防預算,以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並帶動非傳統國防科技企業加入國家作戰武器研發與生產行列;例如將新興科技帶入國防領域的新創產業,包括支援地面、水面、空中,乃至外太空等各式戰場上,偵測、防禦、移動、攻擊的武器或載具及軟體,覆蓋無人機、AI、自主移動導航與載具、太空防禦、網路安全、電磁頻譜等技術。迄今仍未停火的烏俄戰爭,更讓世人深切體會,為快速因應戰場變化,軍方系統必須積極引進民間科技創新能力,讓軍工產業鏈與國防科技密切結合,方可主宰戰場。

 具體可見的事實是,前述國防領域的新創武備、作業系統的有效運作,科技只是輔助,真正要能成功運用,仍在於「有功能性的人」來操作。面對21世紀數位化、科技化的新興戰爭型態,如何藉由專業人力操控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打造專業化、職能化的優質軍隊,絕對是捍衛國家安全的當務之急。

 是以,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日,軍官、士官、士兵軍事人才的培育,已成為維繫國家安全及國防組織創新與研發的關鍵;而其培育過程,必須隨著高科技發展與國際潮流脈動,在不同層次軍事教育上,掌握理論與實務的最新變化,融入課堂講授與教材內容中,方能深化為未來運用於專業與戰場的知識與技能。

 我國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扼控戰略通道最重要樞紐。面對中共軍力不斷擴張,雖然我們不會與之進行軍備競賽,卻必須務實進行總體戰略規劃,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才能因應變局與挑戰。在實際作為上,國軍賡續以掌握區域情勢、建構不對稱可恃戰力、籌建嚇阻能量、提升後備戰力、厚植國防自主、落實精兵政策等為施政主軸,朝向打造「可恃、可用、可信」的全面向防衛體系邁進。

 而如何落實「精兵政策」,更是提升部隊戰力的不二法門。近年來,國軍積極鼓勵官兵公餘進修學習第二專長,三軍各營區陸續與鄰近大學進行策略聯盟,如陸軍第8軍團、澎湖防衛指揮部、飛行訓練指揮部、裝甲564旅、39化學兵群,以及空軍第1聯隊及防空部隊,分別與嘉南藥理大學、義守大學、真理大學、大葉大學、元智大學等民間學府,簽訂及締結策略聯盟,殊值嘉許。

 國軍軍事校院如國防大學與陸、海、空軍官校,也分別依不同學校特性,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成功大學、正修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學校簽署策略聯盟合作,並聚焦於教學與實務經驗分享交流、無人載具、無線通訊及光電工程等先進技術。前述作為,對於促進國防科技創新與軍事裝備智慧化、管理指揮思維等,助益極大。

 國軍與國內大學校院、研究機構,以符合現代化需求方式,就相關議題合組策略聯盟,具體效益包括為官兵提供多元進修管道、結合大學學術優勢進行科研合作、提升國軍指揮官和幕僚的專業素質,以及透過跨校選課等方式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另亦透過不斷增設教學點,開辦證照培訓班隊,結合專長考取證照,擴大個人學習領域,充實專業職能,不但廣受官兵喜愛,學習效能也相當卓著。

 《曾胡治兵語錄》云:「兵事,以人才為根本。」我們非常支持國軍與國內大學、研究單位簽訂策略聯盟,讓不同背景的教育發展成果,因為建立夥伴關係,使校際間教育資源互通有無,互蒙其惠,達到資源共享的雙贏目標。我們也要鼓勵國軍官兵,在不影響戰備任務前提下,踴躍加入終身學習領域,俾利未來以學養所長,成為軍隊戰鬥力的核心與現代化戰力的領航者,為建構固若磐石的國防戰力貢獻最大心力。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