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為響應「臺灣女孩日」並呼應金鐘獎60週年,國立國父紀念館今(11)日推出「聚光成影:金鐘60,與我們同行的記憶風景」線上展,分為「時光剪影」、「女性之光」2大主題,前者依照4個時代切面,回顧金鐘獎頒獎過程,後者呈現獲得終身成就獎或特別貢獻獎的女性,邀大家重溫金鐘獎與國館共同走過的歷史軌跡,一起感受金鐘的光影魅力,體驗國館滿滿的文化活力。
另外,國館中山文化園區也舉辦闖關活動,包括角色扮演和回答線上展覽問題,聚焦兩性平等議題,關注女性職場問題,同時搭棚舉辦「臺語親子影展」,播映「做工的人」、「幸福路上」等影片,中央廣場更有熱鬧市集,透過複合式活動,以多元觀點串起跨世代文化記憶,吸引民眾走進園區、上線參與。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金鐘獎走過60年,國父紀念館提供獎項頒獎平台的角色,金鐘獎典禮1980年首次在國館舉行,截至2023年共舉辦39屆,見證金鐘獎隨時代的變遷,也看見臺灣廣播電視傳播產業發展,希望縮短閉館期,讓金鐘獎、金馬獎早日回歸國父紀念館。
王蘭生指出,呼應第60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國館策畫「聚光成影:金鐘60,與我們同行的記憶風景」線上展今(11)日上線,以「光」為意象,象徵金鐘盛典的至高榮光,也是記憶風景流轉的聲光及堅韌多樣的女性之光,收集超過150件珍貴電視廣播圖片與影像展品,包括歌仔戲國寶楊麗花、資深廣播人洪瓊瑤與秦夢眾等人協力資料,疊映出臺灣大眾文化記憶的燦爛光影。
王蘭生提到,線上展覽分2大單元,「時光剪影」分為4個時期回顧1980至2023年國館辦理金鐘獎典禮的光影切片,觀眾從不同時期代表性影視廣播作品與金鐘獎典禮的變化,「女性之光」聚焦女性在傳播產業的閃耀力量,一窺電視廣播背後較少人知的女性故事,介紹23位不同年代獲頒金鐘獎「特別獎」、「特別貢獻獎」、「終身成就獎」與「終身貢獻獎」的傑出女性,如何在幕前幕後發光發熱。
今日適逢「國際女孩日」以及「臺灣女孩日」,國父紀念館舉辦「幕前幕後,角色不設限」推廣教育活動,將線上展覽元素轉化為趣味闖關遊戲,例如將金鐘獎各類獎項女性得主的心聲,設計成職業卡牌與互動留言牆,從女性從業者的挑戰與成就中,帶領觀眾認識影視傳播產業背後的性別平權議題,在別具意義的日子,提升女孩權益的倡議。
另也邀請民間社團「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以「影視女子的月經日常」為主題設計互動闖關遊戲,透過多元生理用品與互動體驗,關注女性的健康需求,讓女性在工作與生活中都能自信綻放,同步展出「樂齡女性藝術創意工作坊」成果,展現女性多元生命故事與藝術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