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強(譯)
近年全球衝突經驗顯示,無人機將運用大規模、複雜化、自主化蜂群(swarm)飽和攻擊模式,成為未來戰場首要威脅。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特專題研析,藉兵棋推演評估無人機攻防技術發展,為美軍肆應中共無人機威脅提供政策建議。(編按)
自2023年10月起,駐中東地區美軍遭遇多次無人機攻擊,造成零星損傷,儘管來襲無人機數量有限,多遭美軍防空武器擊落,惟攻擊頻次與規模前所未見,不僅造成人員傷損、防空彈藥庫存耗罄,連帶戰備能力下降更凸顯持續性攻擊影響深值關注。
囿於無人機製造成本低廉,在廣泛應用同時作戰形態亦快速演進,致使威脅也隨之更甚。以烏俄戰爭為例,兩軍均持續創新戰法,大舉運用無人機從事前線攻防與縱深打擊;加上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運用大批自主無人機執行蜂群攻擊(swarm attack)的飽和攻擊戰術,亦成為未來空防系統首要威脅。
報告直言,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應用程度前所未見,即便戰技精良的美軍亦難從容盡殲來襲無人機。因此,擾亂或摧毀來襲無人機,仍是反無人機(C-UAS)防空作戰關鍵要項,但其作戰韌性概念涵概甚廣,不僅須包括擊落、干擾等攻勢作為,亦應建構堅實的被動防空網,俾侷限無人機破壞程度,進而化解攻擊、調整任務步調,最終完成己方核心任務。
加速產製 共軍圖謀不軌
儘管伊朗製無人機在烏俄與中東衝突中展現威脅,但報告直言,中共正加速發展精良、更具攻擊性的無人機武力,其程度與規模已遠超其上。由於共軍長期視無人機為「世界一流軍隊」關鍵要素,持續推動無人機量產與整合工程;除持續擴大產量,另持續研發自主式無人機群,志在成為「智慧化」軍隊。
儘管共軍擁有許多第4、5類無人機(最大型長程耐航高空無人機),經常出現在臺海、東海與南海區域,惟近年來其亦持續推動無人機隊多樣化工程,並仿效美軍汲取近期戰役(如烏俄戰爭)經驗教訓,強調透過「量化」與「創新」技術,「量產可負擔」無人機,藉此突穿、瓦解對手空防體系。如去年11月珠海航空展期間,共軍展出從大型精密機型以迄微型無人機等36款無人機;因此,其快速產製尖端與低成本無人機進程,恐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無人機隊,威脅不容輕忽。
準此,報告也藉兵棋推演,分析共軍運用無人機群發動蜂群攻擊,與美軍運用有限防空資源應戰的攻防得失,並發現其與中東、烏俄戰場經驗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不僅因共軍無人機隊規模極為龐大,更因為印太地區海域遼闊,平添美軍反無人機作戰壓力所致。該兵棋推演重要發現如後:
強化防禦 維護印太安全
報告認為,共軍將挾大量低價無人機,持續攻擊第一島鏈美軍基地,除長程自殺式無人機遠距攻擊,也可能運用遠程載具和水面艦運送小型無人機。此外,由無人水面艦「母艦」出動的第一人稱視角(First Person View, FPV)型與自殺式無人機,也將形成全方位威脅。儘管大多數無人機攻擊,僅能有限壓制美軍防務、難以全面摧毀,惟其仍迫使美軍採取守勢,阻斷攻勢動能;同時持續耗盡攔截器庫存,進而局限美軍行動,意圖藉此壓制、癱瘓美軍防空體系。
報告認為,鑑於「硬殺」式反無人機防空系統消耗量極大,美軍須優先在印太地區部署「軟殺」式防禦作為;諸如干擾器、高功率微波等主動式防禦手段;惟第1、2類無人機(輕量低空無人機),基於微小尺寸與優異靈活性,易成突穿防空網漏網之魚,故美軍須建立堅實防空網,俾利對抗空中威脅,進而消化、降低攻擊力道,持續遂行攻勢作戰。
機動反制 削弱敵方攻擊
鑑於印太地區的基地相距數百或數千哩之遙。美軍雖可透過分散部署提高生存性,但同時也須提升點防禦需求,仰賴短程系統防禦局部區域或據點。考慮到多數反無人機系統均屬短程形式,故美軍每一據點均須設立多層與整合感測器和攔截器。倘若印太地區爆發衝突,短程反無人機系統的需求勢必遽增。
美軍針對臺海衝突的作戰構想係分散式聯戰行動,因此提升部隊反無人機的關鍵,係大量部署短程動能攔截器,以及完善的補給與儲存計畫。儘管中東地區經驗顯示,美軍可在攔截飛彈用罄前,搶運支援基地更多的攔截器;但若欲應對印太衝突,考慮到共軍將運用源源不絕無人機,發動數百波次無人機攻擊,因此美軍須在遭受攻擊之際,歷經數百哩運送物資至各分散基地,不僅作業頻次將益發密集,美軍也需要強力短程防空系統,包括諸如高功率微波等新興科技,方足以擊潰來襲無人機群。
推演顯示,反無人機系統須具備可靠機動能力,運用「打帶跑」戰術,方能迴避敵反擊火力,提升存活率。此外,現役反無人機系統多仰賴雷達執行偵測與火控工作,未來提升電磁頻譜訊號隱蔽性至關重要。故此,未來須提升反無人機戰力的機動性,方能提升固定與機動分散部隊存活率。
導入AI 提升接戰效能
即便有計畫地強化準備,若無新興科技(如高功率微波)與AI,美軍仍將在大規模、多波次、複雜性攻擊,乃至於自主性蜂群無人機作戰中陷入苦戰;在特定時刻,對抗接二連三來襲無人機的防空作業勢將飽和,若非彈藥用罄,或者也將因接戰流程繁複而蒙受攻擊。欲擊潰大規模飽和攻擊,美軍的感測與攔截器須整合成自動化、人工智慧致能的指管系統。隨著無人機攻擊規模暴增為數十甚至數百架,守方必須在更緊促時距內對應多重威脅,並運用AI系統,協調各種不同防空系統作業,提升決策、接戰效能。
面臨多重形式空中威脅的複雜攻擊行動時,如慢速無人機、高速來襲彈道或超高音速飛彈,以及中速超音速巡弋飛彈,實有賴多重形式攔截器的整合接戰效能。例如混合攻擊時,來襲武器係以不同方位、不同速率迫近,企圖迫使守方抉擇應處,並趁機以其他武器攻其不備,此時需導入AI演算法,俾提升自動接戰程序與效能。(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