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假今日展開,此一專屬於家庭相聚的時光,承載著傳統社會幾千年來對於「月圓人團圓」的深切想望。古人面對皎月清輝,曾慨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代人則在文明的便利中,享有與親友舉酒言歡的福分。然而,歡樂的場合往往潛藏著許多危機與隱憂。國防部特別提醒全體官兵,休假期間,應落實軍紀安全相關要求,杜絕酒駕情事,確保部隊戰力與國軍形象榮譽。
我國傳統的飲酒文化,確實與社交功能緊密相連。從古時的「酬酢」到現代的「搏感情」,酒之為物,被視為深化情誼、消除隔閡的媒介。節慶期間親友相邀,觥籌交錯間,往往能將氣氛推向高潮。但是,醫學研究指出,酒精對人的性情和知覺反應皆有不利影響,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超過一定比例,駕駛者對速度與距離的判斷力將顯著下降;反應遲鈍,協調能力減弱,行車風險隨之快速上升。必須體認,飲酒的初衷是分享喜悅,一旦放縱自己,讓酒精操控方向盤,喜悅就有可能從此變質。
酒駕的血淋淋教訓,是社會不斷上演的悲劇。根據警政署統計,酒駕受害人中,有73%屬於青壯年階層,他們是國家社會的砥柱,也是許多家庭的經濟支柱。酒駕肇事,不僅導致無辜者失去生命、家庭天倫夢碎,肇事者也要付出高額民事賠償、面臨刑事追訴與牢獄之災。質言之,每一次酒駕行為,本是一個可預見的犯罪選擇,酒駕者如同在自身綁上不定時炸彈,「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會出意外。」這種對個人前途與他人生命的忽視,也是對社會道德與律法紅線的公然挑戰。
多年來,政府與立法機關展現了堅定的「零容忍」決心。立法院近年多次修法,不斷加重酒駕的罰則與刑度,旨在從制度層面防範酒駕。除了提高酒駕未肇事的刑責,更明確納入了連坐懲處的規定,對同行成人乘客施以罰鍰,以建構「彼此提醒、共同負責」的社會規範。針對酒駕肇事致人死亡者,立法院已朝向終身不得考領駕照的方向修法,徹底收回重考資格。這項舉措的深層意涵是:「酒駕不是意外,而是嚴重的犯罪。」此外,檢察機關對於酒駕累犯的易科罰金判定也趨於嚴格,正是希望以實際行動讓鋌而走險者付出沉重代價。
每逢連續假期,警政單位取締酒駕一直不遺餘力,全體官兵務必戒慎自持,切莫心存僥倖。除了傳統酒類飲品,官兵們亦應警惕潛在的「隱性酒駕」風險。時序漸入深秋,國人常有食補的習慣,坊間的燒酒雞、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因烹調時會加入大量酒類,食用後極易導致體內酒精濃度超標。研究證實,酒精代謝速度因人而異,宿醉後隔天駕車上路,仍可能因為「酒精殘值」而受罰。最好的明哲保身之道就是不喝酒,若無法避免,也可以自備簡易型酒測器,養成駕車前先自我檢測,確認無酒精殘值再安心上路,避免讓一頓歡樂的進補,演變成軍旅生涯的汙點。
國軍官兵以保國衛民為職志,各項言行舉止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社會信賴的基礎。酒駕在軍隊文化中被列為重大軍紀事件,並非是要以「一失足成千古恨」來嚇阻個人,而是要維護整體戰力與社會對國軍的信賴契約。現行法令對軍人酒駕累犯致死傷者,罰則高於一般百姓;若駕駛公務或軍用交通工具,更會加重其刑,主要是希望每一位官兵都能將紀律內化為日常行動準則。根據相關研究統計,社會大眾最不能諒解的國軍負面行為,以「酒駕肇事」比例最高,顯示公眾對國軍高道德標準的殷切期許。全體官兵必須體認,任何違紀行為都將斲損部隊榮譽與士氣,對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影響。
面對佳節連續假期,防制酒駕的要訣其實簡明扼要:酒後不開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指定親友接送,或善用便捷的代駕服務。這份安全準則的每個選項,都優於將人生與志業交給無法控制的酒精。全體官兵應以高於社會的自律標準要求自己,貫徹各項軍紀安全要求。「酒駕零容忍」的決心,並非只有冰冷條文與罰則,而是每位軍人面對方向盤前,選擇將車鑰匙交出當下的自我判斷與道德勇氣。
綜言之,中秋團圓時刻,萬家燈火中,國軍官兵應該把美好時光留給親愛的家人,讓溫馨延續。酒駕是愚昧自私的行為,全體官兵應抱持「愛惜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信念,隨時深自惕勵,讓酒駕在軍隊中永遠絕跡。唯有遵守紀律要求,踐履「零酒駕」目標,方能確保國軍戰力完整,同時維護軍隊優質形象,成為社會大眾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