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妤(譯)
(接上文)
任何海軍規模的部隊都必須有人力配置、訓練、裝備、維護等,而美國海軍過去在艦艇需求制定過程中,未完整納入各項壽期成本考量,造成預算編列與戰備狀態困境。
維修成本昂貴 缺員嚴重
不同艦艇後勤維保需求各異,執行維護的地點與方式也不同。核動力艦艇,尤其是潛艦,維護需求龐大且昂貴,維修與材料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部分核潛艦甚至因船塢缺乏人力處理例行維護,長達3年以上無法出航。相較之下,水面作戰艦與兩棲艦儘管維護需求規模類似潛艦,但即便延遲部分維保,仍能執行任務。這也使得指揮官在面臨作戰需求時,往往選擇延後維保,形成「能用就好」標準,長期而言,會造成積壓,降低戰備水準,並讓艦隊難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人事上,艦艇與支援單位需合格人員操作,但缺員嚴重,導致部分補給艦可能須停駛,以集中人力支援其他艦艇。當人員不足時,更難以進行維修、搶修、損管等其他勞力密集工作。對小型艦艇尤為嚴峻,因其編制本就在人力最低限度。而光有人力並不足以確保戰備,人員還須接受良好訓練,對航空、潛艦與航艦而言,訓練標準嚴格,較少出現不足;但在水面艦隊,卻出現基礎損管與航行技能不足問題。雖已有改善措施,但高壓部署需求往往與長期訓練計畫互相牴觸。
後勤部分,所有艦隊要素都需要岸基支援,而海上後勤鏈同樣脆弱。目前美國海軍依賴近20艘各式後勤補給艦組成的戰鬥後勤艦隊(CLF),支援作戰艦隊的海上補給。但在多戰區同時運作下,後勤力量過度分散。
綜合前篇與上述內容,美國海軍目前必須回應全球危機需求,但當前編制並非為此設計,仍著眼於應對大型戰爭。美海軍在高強度作戰中投資大量軍事力量(如潛艦),在低強度衝突中缺乏可用平臺。雖然美海軍早在1970年代便承認「高低混合艦隊」重要性,但後續低端艦艇計畫進展有限。
美國海軍早在10年前就開始納入無人水面、水下系統與無人空中系統等,隨著自主系統技術加速進步,相關平臺性能及續航力等也顯著上升。一旦與中共海軍爆發大規模衝突,任何在其飛彈射程內作戰平臺都可能遭受嚴重消損,尤其若航艦遭遇戰損,可能導致多達4分之1作戰兵力直接損失。目前無人系統已可承擔多項高風險任務,藉由低成本、可耗損特性,降低作戰損失。搭配適當作戰計畫,無人
系統可進行蜂群作戰或其他戰術,使單一系統損失影響降至最小。無人系統也可執行情監偵等任務,比部署衛星等資產,更能傳達安全承諾訊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國無人系統能力,仍以應對大規模戰爭為主,並非這些系統無法應對低程度衝突,而是尚未針對此類角色進行系統設定。
美國海軍最後一批派里級巡防艦已在2015年全數退役,1992至2023年透過氣旋級(Cyclone-class)巡邏艦執行較低階安全任務,上述類型船艦對性能要求不高,但需具備速度與淺吃水等特性,原本這兩級艦應被新型小型水面作戰艦取代,包含近岸作戰艦(LCS)與星座級巡防艦。但LCS交付延誤,且在後續整合不同任務系統上遭遇困難,使其危機應處任務能力受限。儘管LCS已展開部署,但尚未進入常態輪調部署行列,尚未達成減輕驅逐艦任務負擔目標;星座級巡防艦也正面臨類似困境。
維保能量不足 效率降低
為維持「分散式作戰」(DMO)目標,美國海軍將需要更多小型水面艦,但後勤維保能量不足仍是巨大問題,以LCS為例,維護主要由岸基設施完成,比單由艦員維護更具效率,同時可降低人力壓力。無人艦亦需維護,其人力成本取決於系統複雜度。然而,若缺乏明確作戰與功能指引,對緩解維保壓力仍有限。根本問題是持續依賴大型艦艇執行部署與危機應處,會加劇後勤能量不足問題。
維繫美國國家安全,需要海軍在全球部署與危機應處能力。現有艦隊規模與船艦種類不足,導致兵力不平衡,將最精良且耗成本的平臺,用來執行不需高端能力的任務,加上造船產業衰退,恐造成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
本文認為,改善海軍兵力結構問題有多項考量,包含直接針對需求,考慮造艦規模與用途;針對各式不同任務,派遣符合兵力的艦隊資產;調整小型水面艦隊採購策略;在採購計畫初期納入後勤維保考量,避免後續維保能量不足問題;最後全面完善兵力結構與建立需求。
美海軍最新戰略文件為《2025年海軍作戰領航計畫》(CNO Navigation Plan),海軍亦定期發布兵力結構評估(FSA)、年度計畫審查及30年造艦計畫。然而,這些流程未能形成完整計畫,無法有效應對高端或低端挑戰。本文認為相關計畫應明確制定選項與能力取捨,包括各選項所需維持能力。例如讓特定單位聚焦應對共軍威脅,其餘部隊則專注危機應處與全球部署,以更低成本執行巡弋等任務。
強化國際合作 招募人才
美海軍長期仰賴輪調部署,維繫全球兵力存在,但利用航艦打擊群或兩棲待命支隊執行巡弋部署,維保與人力成本高昂。巡弋部署曝光度也與嚇阻能力有關,倘若競爭對手不知道美國航艦打擊群存在,並不會達成嚇阻目的。美國海軍可藉由與盟邦及夥伴國家合作,提升實質存在感,加強作業互通性,確保嚇阻力與安全承諾。
美國須提升人才與供應鏈能量,才能確保造艦產業滿足海軍採購需求。美海軍須正視小型巡防艦需求的重要性,確保維繫危機應處能力;小型水面艦因偏重防禦,而非裝載負責武器系統,生產相對容易,透過大量生產、部署,也有助確保嚇阻能力。然而,美國造船產業過去研製小型水面艦紀錄並不理想,若能加強與日韓造船產業合作,有望克服相關困境,提升交付速度。除造艦外,也須在採購計畫初期納入後勤維保考量,避免重整兵力結構,但卻無法滿足任務需求窘境。
最後提出3大建議,美國海軍應正視現有兵力結構與戰略需求不符問題。儘管五角大廈積極宣傳其在全球的存在,但現行「全球存在」需求對海軍而言並不切實際,應重新評估巡弋部署任務價值與優先性。
第二,確保維保能量與造艦工業基礎設施,包含維持「分散式作戰」目標的維保、訓練與人力需求。至於目前造艦產業與維保效率均受勞動力不足影響,美國海軍除招募外,須積極克服人力需求問題。美國海軍應盡可能利用國內造艦能力,但若美國本土工業基礎無法支撐小型艦艇需求,則須準備依賴盟邦或夥伴國造艦產能。
第三,美國海軍應積極探索無人系統潛力,目前無人系統設計大多著重於大規模戰爭用途,未來或可開發更低成本、更簡化的無人系統,以因應存在與危機回應任務。針對美國海軍戰略優先順序、兵力結構與戰備水準,應由高層級進行整體評估與討論後,再下達決定執行,而非由下而上的需求拼湊而成。(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