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哲仁
據外媒報導,美國現正擬定的新版《國防戰略》,可能優先保護美國本土與西半球,而降低與北京與莫斯科的對抗。若該戰略誠如報導所言,或可能改變前幾屆政府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與中共的衝突或中東恐怖主義,視為對美最大威脅的立場,因而可能會減少美國在全球的軍事承諾或軍力部署。
從美國總統川普最近派遣國民兵進駐華盛頓特區、向美墨邊境增派軍隊、推動「金穹」計畫等作為來看,確實將更多重心放在加強鞏固國內安全。然而美國國內安全仍有賴於穩定國際情勢來支撐。首先,儘管川普政府極力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美國武器製造商亦努力增產,但仍無法跟上作戰與備戰的腳步,特別是當前美國本土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仍在建設中,尚須仰賴國外生產。美烏聯合生產無人機即是一例,在俄「中」已於無人機製造、部署、操作等面向合作下,聯合生產可加速美軍汲取烏軍的短程無人機經驗。
其次,中共、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國的反西方聯盟已成形,又各自透過不同區域與領域,如軍事、政治、金融、技術整合,構建挑戰美國的影響力。美國不論是情報共享、分擔軍事支出、降低工業生產成本、避免去美元化、科技技術外洩、價值觀凝聚等方面,須聯合盟友以抗衡這些壓力。若沒有盟友的加入,單靠自身資源將難以面面俱到。
最後,基於美國三權分立原則,美國外交政策並非全然由總統一人決定。美國國會、國務院、情報體系以及多邊盟友網絡,仍構成多層次的「制度性護欄」。國會兩黨、五角大廈、智庫社群長期皆認為,中共與俄羅斯依然是最主要的戰略挑戰者。建制派與外交網絡,如北約、美日安保、「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皆會持續在實務層面執行既有承諾,避免劇烈偏離,導致盟友質疑集體防禦信心。因此,即便川普政府政策表述調整,其實際作戰規劃與軍力部署仍難脫離「大國競爭」框架。川普在第一次執政時對於烏克蘭所提供的武器,由歐巴馬時期的非致命性武器提升到致命性武器,如標槍飛彈,即是一例。
綜上所言,即便美國新版《國防戰略》真如媒體所述,將重心轉回美國本土與西半球,但這更多是戰略排序與資源分配上的調整,而非真正的戰略轉向。在政府建制派、國會及盟友制衡,俄「中」仍然維持主要戰略競爭者的態勢不變下,美國在亞洲及印太地區的承諾預期依舊存在,既有軍事部署和安全合作架構也將延續,因此對亞太安全格局的實質衝擊有限。
(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