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菁桐礦業生活館 回望平溪「煤」好歲月

發佈日期:2025/09/28 點閱:13
 菁桐礦業生活館為昔日的台鐵員工宿舍,今轉化為述說煤鄉記憶的文化館。(記者李采霖攝) 菁桐礦業生活館為昔日的台鐵員工宿舍,今轉化為述說煤鄉記憶的文化館。(記者李采霖攝)

記者李采霖/專題報導

 來到平溪,除了放天燈,還可以搭到平溪線最後一站「菁桐車站」,探訪菁桐礦業生活館,該館改建自日式老宿舍,靜靜地述說著平溪的礦業歲月,一走進來,就像坐上時光列車,一幕幕礦工生活和產業風華緩緩展開,述說平溪的百年故事。

史料陳展 述說平溪百年故事

 館內空間分為1樓常設展與2樓特展區,1樓常設展以菁桐坑區地理與自然人文風貌為主軸,包括天燈、煤礦、鐵路、瀑布與壺穴等特色,並以百年故事為主題,述說平溪地區的歷史故事,藉地理圖文介紹區域形成與聚落聚勢脈絡;2樓則設「煤礦文化館」及特展區,目前展出「2025平溪區四校聯合美展」,集合十分國小、平溪國小、菁桐國小及平溪國中等學生們的作品,展現當地的藝文能量。

 走進館內,1樓以「地理與聚落介紹」為主,帶民眾認識「菁桐坑」的範圍,不只有菁桐本村,還包括白石和薯榔,這裡用地圖、影像和老照片,描繪出三個村落,如何因煤礦產業而逐漸形成聚落樣貌,可以看到早年鐵道如何串起礦區、居民生活與物資運輸,感受到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

 沿著木質階梯走上2樓,迎面而來的是濃濃煤鄉記憶,「煤礦文化館」透過展板、模型與老物件,詳實介紹平溪煤礦的開發歷程,從日據時期的「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到戰後的礦場擴張與礦工生活點滴,每一個細節都刻劃著平溪曾經的興盛。

擬真模型 重現礦場繁忙景象

 館內還紀念了多位對平溪礦業有貢獻的推手,包括顏雲年、潘炳燭等人,他們不只是礦場經營者,更是地方發展的幕後推手,顏雲年與顏國年兩兄弟經營潘炳燭所讓與的石底煤田,創辦「台北炭礦株式會社」,故立平溪頌德碑,歌頌顏潘三公事蹟。

 展區中有「礦業工程」的完整介紹,可以看到選洗煤廠、木工廠、貯煤場、檢量室與卸煤斗等模型,甚至連礦車軌道、煤斗裝卸流程都精緻呈現,這些設施構成從礦坑到運輸的完整生產動線,並呈現當時多達數百人的礦區運作面貌,讓民眾了解煤礦開採,講述著礦石從地下掘出,到變成民生燃料的每一道工序。

 菁桐坑地區地圖,呈現菁桐、白石、薯榔三村聚落與礦業活動的分布。(記者李采霖攝) 菁桐坑地區地圖,呈現菁桐、白石、薯榔三村聚落與礦業活動的分布。(記者李采霖攝)
 運用擬真模型,呈現出當時礦業的各項設施與環境。(記者李采霖攝) 運用擬真模型,呈現出當時礦業的各項設施與環境。(記者李采霖攝)
模型展示還原煤炭從原礦到分類加工的過程,重現礦場當年繁忙景象。(記者李采霖攝)模型展示還原煤炭從原礦到分類加工的過程,重現礦場當年繁忙景象。(記者李采霖攝)
館內紀念礦區推手,留下平溪礦工最真實的身影。(記者李采霖攝)館內紀念礦區推手,留下平溪礦工最真實的身影。(記者李采霖攝)
周邊景點。周邊景點。
交通資訊。交通資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