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寰宇韜略】整合網路嚇阻能量 確保戰略主動權(下)

發佈日期:2025/09/27 點閱:38
 西方國家未來應建立主動型網路戰略,才能先發制人,遏止中共與其他國家駭客的灰色地帶行徑。圖為美國先前公布中共駭客名單。(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西方國家未來應建立主動型網路戰略,才能先發制人,遏止中共與其他國家駭客的灰色地帶行徑。圖為美國先前公布中共駭客名單。(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蔡馥宇(譯)

(接上文)

 透過本文前述內容,可見網路衝突特質:它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累積、強度不一的行動組合。低階滲透與前置部署往往隱匿而持久,高階毀滅性攻擊雖罕見,卻具震撼潛能,而真正困擾政策圈的,恰恰是最常見的中階騷擾。這些行動既難歸因,也難達到傳統「戰爭」定義,卻能在灰色地帶長期消磨對手意志。

 因此,嚇阻策略若停留在口號,將無法因應此種「漸進式對抗」。政策制定者不僅需要強調嚇阻,更要具備靈活調度與跨領域整合能力。以下則是本文政策建議:

務實界定 避免資源錯置

 政策制定者須學會「務實界定網路威脅」。過去許多討論傾向渲染網攻的「大規模毀滅性潛力」,強調若關鍵基礎設施遭癱瘓,可能引發國家級災難。然而,這種敘事在實務上反而削弱政策可操作性,至目前為止,真正達到「戰爭門檻」的重大網攻並不多見;相反地,最常困擾各國的,是持續性、低到中階的騷擾與滲透。換言之,若以「網路珍珠港」想像作為政策起點,不僅難以對應現實威脅,還會導致資源配置失衡。

 政策制定者應將焦點轉向「常態化網攻」的治理應對。也就是說,不應只在意極端情境,而要承認絕大多數網攻發生在灰色地帶,不會立即癱瘓國家,但卻能累積政治、經濟與心理層面影響。若政策仍用傳統戰爭邏輯來解讀,便會低估這種漸進消耗效果。務實界定目的,協助政府清楚確認威脅層次,避免資源錯置。

 此外,界定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嚇阻信號。當政府習慣把所有事件都描述為「前所未有的威脅」,久而久之將削弱威脅可信度。反之,若能區分不同強度,並針對低階與中階行動提出明確的處理原則,則能讓對手與國內社會更清楚理解紅線所在。這不僅有助於增強嚇阻效果,也能避免因誤判而升高衝突。

 總而言之,真正的挑戰並非如何嚇阻「假想中的毀滅性攻擊」,而是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續、可預測的治理機制,處理現實中反覆出現的中低強度威脅。只有務實調整敘事,政策才可能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達到最佳化的防禦與嚇阻效果。

建立共識 設底線防誤判

 長久以來,西方國家不斷強調要對外傳達嚇阻訊號,但實際上對於何種行為構成「不可接受的門檻」(即紅線或底線),始終缺乏清晰定義。結果是,對手往往在模糊地帶測試邊界,而西方政府則陷於兩難:若不回應,顯得縱容;若反應過度,則可能升高衝突。

 紅線之所以重要,不在於是否能絕對阻止對手,而在於能否提供可預測基準。當各國對哪些行為必須回應有基本共識,才能避免對手誤判,或利用分歧各個擊破。相對地,如果紅線僅存在於文件與演說,而缺乏一致實踐,嚇阻力就會大打折扣。

 然而,制定紅線並非易事。網路行動種類繁多、強度差異極大,難用單一標準涵蓋所有情境。再加上歸因困難,容易被對手否認,讓紅線落空。因此,本文建議紅線必須「務實且分層」,不必奢求一次劃定全部範疇,而應針對最具代表性行為,如攻擊醫療系統、癱瘓能源網路或干預選舉,逐步建立共識。

 更重要的是,紅線的可信度來自後續應對行動。若政府只是口頭警告而缺乏持續執行,效果將逐漸削弱。相反地,即使是有限回應,只要能長期保持一致,也能累積信任與嚇阻效果。這種「漸進式實踐」,比單次大規模威脅更能塑造可預測的行為模式。

 總之,有意義的紅線並不是高調宣布政治口號,而是經過跨部門協調、盟國合作與長期累積形成的行動共識。唯有如此,嚇阻訊號才可能被對手視為真實且可信。

跨域合作 建立作業互通

 最後,本文認為必須突破「只以網制網」的傳統,擴展嚇阻與回應的選項。長久以來,許多討論假定網攻只能由網攻回應,但實務經驗顯示,這樣的單一路徑,既缺乏靈活性,也容易讓對手找到縫隙繼續試探。若要讓嚇阻更具可信度,政府需要的是「全領域手段」的靈活調度。

 這些手段,包含外交譴責與協調,透過國際場合施加政治壓力;經濟制裁與貿易限制,使對手付出實質代價;公開歸因與法律訴訟,削弱攻擊者的合法性與聲譽;甚至在必要時,結合軍事演訓與實力展示,強化跨領域嚇阻效果。關鍵在於,這些回應必須能與網路行動相互呼應,形成一套整合訊號,而非各自為政。

 同時,跨領域嚇阻並不意味著隨意升高情勢,而是更細緻地調整行動層級。對低強度騷擾,可以採取有限、可預測的措施;對中高強度攻擊,則逐步加碼,確保代價清晰。這樣的累積壓力方式,能避免政策因過度強硬而失控,也能防止因過度克制而失去威信。

 本文指出,這類「多元手段」需要更高層級政府協調,並仰賴盟友合作。單一國家難以在所有領域同時發揮影響力,但若能與志同道合夥伴共享資訊、協同步調,就能放大嚇阻效果,避免各自為戰破口。

 總結而言,打破現有傳統思維核心,不在於發明新工具,而在於更聰明地組合既有資源,並在跨領域之間建立作業互通性,進而在面對持續變化威脅時,展現靈活而可信的行動選項。

靈活策略 反制灰色地帶

 整體而言,圍繞「網路嚇阻」的爭論,從冷戰核武類比到懷疑論,再到持續接觸、韌性優先與跨領域嚇阻,顯示出學界與政策圈始終未能形成單一答案。這並不意味著嚇阻在網路領域注定無效,而是提醒我們:網路行動特性,要求更靈活、多層次的策略。

 本文主張,未來的有效嚇阻須具備3項特徵:一、「量身訂製」,針對不同對手與行動類型,採取最適合的手段,而非僵化套用單一模式;二、「累積性」,以一系列持續而一致的行動,逐步塑造對手行為,避免依賴單次大動作;三、「跨領域結合」,將外交、經濟、法律、軍事與科技手段整合,建立作業互通性,才能讓嚇阻訊號更具可信度。

 這套思維價值,不僅在於應對單一網攻,更在於如何處理整個多極化國際體系下的灰色地帶挑戰。當威脅者以漸進式方式測試邊界,西方國家唯有透過靈活的策略組合,才能避免在模糊地帶被持續消耗。

 結語強調,嚇阻不應被視為終點,而是持續演進的過程。唯有將政策建立在務實界定、可預測行動與跨領域合作上,網路嚇阻才可能從抽象口號,轉化為真正能影響對手決策的戰略工具。(完)

(譯稿來源:英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研究報告)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