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專題報導
9月黃金秋收季,藝術好朋友端好菜。表坊《寶島一村》經典再現,重溫臺灣眷村動人情懷;民歌音樂劇《微風往事》,重回民歌發源地;中山堂廣場音樂節,穿越時光民歌旅行;春河劇團《詭哭郎嚎》鬼月上演,靈異Podcast搬上舞臺;擊樂劇場《泥巴》3.0版,召喚臺灣前行精神;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新科狀元來臺,23歲梅爾森北高開獨奏會。
《寶島一村》眷村情深 溫暖滿溢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27、28日臺中市中山堂,10月3、4、5日北藝中心獻演,透過歷史與戲劇的交會,不僅記錄1949年60萬軍民撤退至臺灣後的真實生活,也細膩呈現眷村家庭的點滴。這齣戲透過趙家、朱家、周家3個家庭,描繪小人物在大時代的堅韌與希望,述說一段「回不了家的等待」,也最終昇華為「此地就是家」的動人信仰,帶觀眾重回眷村舊時光,領受滿溢的情感溫度。
《微風往事》串聯民歌 喚醒回憶
今年適逢民歌50年,臺北市立國樂團《微風往事》民歌音樂劇,26至28日重回民歌發源地中山堂獻演,攜手愛樂劇工廠製作,結合民歌、戲劇與國樂,串起世代情感,重回青春純粹年代,致敬臺灣共同文化記憶。該劇靈感來自日劇《愛情白皮書》,以1976至1986年間臺灣社會為背景,講述3男2女從大學畢業前夕至踏入社會的成長旅程,方宥心、盧學叡、徐詣帆、張仰瑄、于浩威共演,穿插20餘首琅琅上口民歌,包括《木棉道》、《鹿港小鎮》、《橄欖樹》與《微風往事》等重新編曲為國樂版,透過一段星空下的青春約定,喚起四、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也為新世代鋪陳一段關於夢想與信仰的共鳴。
「中山堂廣場音樂節」重溫青春歲月
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節」27、28日連2晚7時中山堂廣場獻演,不同主題帶來民歌之夜,第一天「民歌經典唱」由知名民歌手開唱,如葉佳修、丁曉雯、于冠華、范怡文、馬毓芬,演唱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時期作品,第2天「民歌酷酷唱」邀新生代音樂人登臺,翻唱經典民歌,正面建築進行投影營造歌曲情境,也重塑中山堂近90年國定古蹟與民歌的歷史淵源,讓不同世代乘著時光機,重溫青春歲月與動人旋律。
《詭哭郎嚎》靈異驚悚 感受善意
春河劇團《詭哭郎嚎》全新原創舞臺劇26至28日臺北城市舞臺首演,Podcast同名節目精華,首度改編舞臺劇,挑戰4段靈異故事具象化;《巴比午夜列車》是溫馨靈異故事,《宮主兩年前的深夜奇遇》講述供奉陰靈的夫妻的惡夢,《叔婆要新衣》反映對過逝親人的想念,《貓妖》探討寵物靈的現象。百變女王郎祖筠、「搖滾宮主」賴銘偉、《粽邪》演員劉國劭,3人在Podcast環節飾演真實人生角色,在穿插短劇飾演其它角色,鬼故事結合聲光特效、沉浸式氛圍,感受人性溫暖與善意,顫慄中見溫情。
《泥巴》火光意象 多元共融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擊樂劇場3.0版,25至28日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導演李小平與編劇邢本寧翻修腳本,以「火」與「光」為意象,從「家」與「奔跑」的核心概念出發,一套文本敘述,以類似公路電影方式呈現,讓「瓷林」及「朱團」臺灣雙品牌的奮鬥歷程相互對應疊合,在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的基礎上,黃堃儼、盧煥韋、高瀚諺創作大量新曲,揉合陶藝與打擊樂的共鳴,兼具鄉土情懷與都會時尚與國際感的音樂風格,召喚出持續前行的臺灣精神。
《梅爾森鋼琴獨奏會》演繹經典
《梅爾森鋼琴獨奏會》28、29日晚間分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高雄衛武營表演廳登場,23歲的荷蘭鋼琴家梅爾森(Nikola Meeuwsen)今年5月甫獲「伊莉莎白皇后國際鋼琴大賽」首獎殊榮,演出曲目橫跨許多時期與風格,從舒曼《幻想曲》深刻的情感轉換、莫札特《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的溫柔與輕快,到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嚴謹結構與深沉內省,每首都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