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瑜、陳彥陵/臺北報導
有「民間師鐸獎」美譽的第14屆「教育大愛菁師獎」,昨日在臺北市晶華酒店盛大舉行,計有64位教師獲獎,活動由「懷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陳玲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李棟樑主持,並邀請前總統馬英九蒞臨致詞與頒獎,表彰默默耕耘、用愛與專業守護孩子的傑出教師;李棟樑也特別向64位以愛與專業守護學童、點亮學習希望的獲獎教師們,表達誠摯的敬意與感佩。
肯定教師貢獻 讓教育大愛溫暖臺灣
「教育大愛菁師獎」自民國101年創設以來,持續表揚第一線照顧弱勢、關懷偏鄉深具愛心的老師們,14年來總計4855位老師參加甄選,共表揚835位老師;此次典禮由李棟樑主持,邀請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同時也是菁師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清基,及救國團主任葛永光、副主任翁宏文等貴賓蒞臨致賀,共同肯定教師的貢獻,期讓「教育大愛」成為一股溫暖臺灣的社會力量。
今年第14屆「教育大愛菁師獎」自4月起開始遴薦,計有來自全國各級學校推薦247位教師,分別依高中職組、國中組、國小組、幼兒園組、特殊教育組及偏鄉離島組等6組實施審查,最終擇優選出64位獲獎者,完整呈現各級教育現場的多元樣貌與深厚能量。
真正的教育公平 須從弱勢出發
李棟樑表示,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而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須從弱勢出發、向艱困處用力。懷恩基金會長年推動「人間有愛‧助學無礙」獎助學金與各式公益計畫,累計已扶助上千名清寒與身心障礙學子;基金會也持續走入特殊教育現場關懷師生,盼以行動號召更多企業共擔社會責任,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照顧到。
李棟樑指出,少子化與高齡化已重塑臺灣的人口結構,對學校經營、師資流動與教育資源配置帶來巨大衝擊。從國內外報導與研究可見,入學數驟減導致部分學校縮減或關閉,偏鄉小校與私校承受更大壓力,社會各界更應投資教育根基,包含支持偏鄉穩定師資、擴充校園心理支持系統、縮小數位落差與照顧學習脆弱族群,才能在結構性挑戰中守住教育品質與公平,讓老師能專注教學、孩子安心成長。
李棟樑向所有獲獎教師致敬,並感謝評審團隊與執行工作夥伴,同時強調菁師獎將持續以民間力量支持教育,尤其是弱勢與偏鄉孩子的學習機會,讓愛與資源真正去到最需要的地方。
吳清基則指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關乎價值養成與學習動機的點燃,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引路人,更是品格與自我效能的賦能者,面對社會變遷,教師的專業性更顯重要,必須秉持「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有成功機會」的信念。尤其,在少子化帶來的學校整併挑戰下,政府必須正視教育不平等,特別是城鄉差距與社經弱勢問題,並呼籲制度設計必須兼顧多元、公平與品質,讓更多孩子能透過教育向上流動。
吳清基也格外關注當代教育的數位鴻溝,已從「設備」擴大到「素養」與「應用」,除硬體建設外,更需強化師生的數位素養與心理健康支持,並提供可近性高的線上資源。他感謝每位在艱困環境中仍「視生如親」的老師,並強調菁師獎表揚的不僅是傑出教學,更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信念。
做學生的貴人 不做過客
本屆獲獎教師代表為新北市私立莊敬高職副校長賴惠文,長期推動藝術與人文素養,並以「做學生的貴人、不做過客」自勉。她分享,在全球化競爭與少子化壓力下,更要用藝術與品格教育扶起每一位孩子。賴惠文將這份榮耀獻給所有並肩作戰的教師團隊與家人,並期許未來能持續透過音樂與表演藝術,引領孩子跨域學習,讓「被看見」成為每一位青少年的起點。
「教育大愛菁師獎」14年來見證了無數教師在偏鄉、在資源匱乏的校園角落,以專業與耐心守護孩子的學習權與尊嚴。典禮現場,所有嘉賓與獲獎教師共同見證了這份感動,也再次向社會傳遞一個重要訊息:在多重挑戰交織的時代,唯有「以孩子為中心,以弱勢為優先」,教育才能真正展現其公平與偉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