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國家防災日,以「巨震求生 強韌整備」為主軸的系列活動及演練,自本月17至19日於各地展開。此次演練主要模擬琉球海溝發生規模8.5地震引發海嘯災害,動員跨縣市救災力量,攜手民間及國際能量進行災害搶救實兵演練。鑑於我國地理位置處於天然災害易發區,且全球暖化升高天災發生可能,如何透過日常演練,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政府機構與民間組織的救災技能,有其必要性。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身處亞熱帶季風區,又位於西北太平洋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同時山多坡陡,容易因颱風豪雨引發山崩、地滑、土石流等,因此天災頻繁。世界銀行在2005年公布一份名為《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的報告指出,臺灣同時暴露於3項以上天災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73%,同時暴露於2項以上天災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99%,屬於全世界高災害風險地區。
根據我國1958至2021年天然災害的統計數據,我國每一年皆避免不了天災侵襲,最多曾達到一年發生14起事件的高頻率,而且近年天然災害發生次數還有增加的趨勢;1958至1987年的30年期間,國內天然災害次數每年平均4.1次,但到了1988年至2017年的30年期間,每年天然災害次數已上升到7.8次。
這些天然災害,已對我國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不可忽視的損害。以今年國家防災日主軸的地震災害為例,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2個板塊碰撞造成臺灣地震頻繁,也導致難以預先掌控的損害。臺灣有歷史紀錄的5場大地震,包括1848年彰化地震、1862年臺南地震、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和1999年921大地震(集集大地震),死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其中大多數人記憶猶新的921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000多人受傷,房屋毀損高達10萬多戶,迄今仍是每年防救災演練時經常被引用的歷史教材。
其實,地震還不算是臺灣面臨的最大自然威脅。從天災種類來看,地震僅占所有天災的8%,臺灣最常出現的天災是颱風,占所有天災的66%,其次是水患/水災占22%。面對高頻率及多樣的天災,唯有做好充分的防災準備與救災措施,才能將損害降到最低,這也是每年國家防災日以及各種演練的最主要目的。
為健全災害防救體制,強化災害防救功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災害應變能力,我國早在民國89年就制訂《災害防救法》,並於今年5月完成最新修正。該法所包含範圍廣泛,除了天災,也包括火災、爆炸等人為災害。同時,為了能夠整合政府與民間防救資源,也建立了由中央、直轄市、縣市、鄉(鎮、市)三級政府組成的災害防救體系,並明令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災害防救之訓練及演習。
對強化防救災能力更具決心的作為,是總統賴清德於去年6月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設置「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該委員會將災防作為國家強化的4大韌性之一,並將「民力訓練暨運用」作為5大主軸之一。今年3月,臺南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採「無劇本」方式驗證災防韌性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接著又從4月起於各地舉行「城鎮韌性演習」。這些演練及演習,不僅使我國成為更具防災韌性的國家,也將防救災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次。
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已產生許多具體的防災成果。例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就攜手電信業者,建置能在災難發生時維持災區通訊不中斷的可攜式通訊設備;數位發展部也已在各消防機關內,建置固定式及移動式低軌衛星設備,能在災難發生時由防救災人員攜帶至現場,建立臨時通訊網路,提供數據及影像傳輸,補強地面通訊中斷的不利狀況;經濟部則研發出於常溫耐保存的防災食品,民眾可備置於緊急避難包,因應災害發生時的糧食需求;內政部也推動民間自主應變隊及防災士培訓,目前已培育超過4萬名的防災士,具備防救災功能、朝向永續發展的防災社區,也已超過250個。
綜言之,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很難避免,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暖化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引發的區域性緊張不斷升高,更同步提高了災害發生的可能。為降低災害損失,唯有不斷透過防救災的演練與演習,方能極小化可能的風險,正如《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國人必須了解,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極易面臨天災肆虐與難以預料的地緣衝突,更有必要強化全社會韌性,為可能發生災變,做好萬全的準備。